关键字:

位置导航:

首页 >> 陆廷灿《续茶经》 >> 正文

 


第六章 茶之饮


发布日期:[13-03-05 ] 收集整理:[武夷山奇苑茶业公司]


  【译文】

  唐代卢仝《茶歌》(即《走笔谢孟谏议惠寄新茶》)写道: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扣门惊周公。口传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唐代冯贽《记事珠》记载: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称呼斗茶叫做茗战。

  《北堂书钞》:杜育《赋》写道:饮茶能够调理精神、调和内脏功能、解除疲倦、消除慵懒。

  南宋李石(字知几,号方舟,资阳人)《续博物志》中说:南方人喜欢饮茶,三国吴主孙皓赐茶给韦曜以代酒;东晋谢安拜访陆纳,陆纳只是摆设茶果招待罢了。北方人起初并没有认识饮茶的益处,唐代开元(713-741)年间,泰山灵岩寺有一位降魔禅师,以不寐法教导参禅礼佛的人,让人多煎茶品饮,于是就逐渐成为风俗。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说:点茶的方法各不相同,加水以便观察和区分茶汤的轻重清浊,如果看到茶汤稀稠适宜,就可以停止击拂。《桐君录》上说:“茶汤上面有一层浮沫,喝了它对人体很有益处。”即使多喝了也不为过量。

  饮茶要从色香味几方面综合品评,其中以茶味最为重要。清香、甘甜、厚重、润滑四个方面包括了茶味的全部内涵。只有北苑、壑源的茶品可以兼而有之。那些品质卓绝的珍贵茶种,具有醇正的真香灵味,自然就不同了。

  茶叶具有真正的香味,不是龙脑、麝香等高级香料所能比拟的。而要具备这种真香,就必须在制茶的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茶芽蒸到刚好熟时进行压黄,待茶中水分和膏汁干燥后研磨成细末,然后把调和成胶糊状态的茶注入茶模内制成茶饼,这样制成的茶就会平和味美、香味十足。烹点之时茶盏中就会馨香四溢,就像秋天的气候一样清爽宜人。

  点茶所形成的汤色,以纯白色为最好,青白色次之,灰白色又次之,黄白色再次之。采制茶叶时,要上得天时;制作加工时,则要下尽人力,这样制成的茶就一定是纯白色的上品。汤色呈青白色,是因为在蒸芽和压黄时稍欠火候生了一点;汤色呈灰白色,是因为在蒸芽和压黄时过了火候熟了一些。如果在压黄、去膏时茶中的水分和膏汁没有去除干净,点茶时汤色就会发青发暗;如果在烘焙时火力过大,点茶时汤色就会发昏发红。宋代苏轼《苏文忠集》中的《题万松岭惠明院壁》写道:我离开黄州(今湖北黄冈)十七年,又与彭城张圣途、丹阳陈辅之结伴前来。惠明院的僧人梵英修葺寺院厅堂殿宇,比起原来更加庄严洁净,所烹之茶也芳香甘洌。我问:“这是新茶吗?”梵英回答说:“茶的本性,新旧交融就会芳香馥郁。”我曾经听懂得古琴的人说,没有一百年历史的古琴,桐木的生物属性还在,其声音的缓急清浊往往与天气的雨晴寒暑变化相应。这种道理与茶相近,所以一并记载于此。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收录有一首《代茶饮子》诗,格韵高绝,只有隐逸山林的雅士才能写出这样的诗作。我曾经按照这种方法制茶服饮,胸中顺畅调和,的确像诗中所说的那样。而这种茶的味道乃是一帖汤药罢了,与茶没有什么关系。

  《月兔茶》诗写道:环非环,非,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苏东坡曾经游览杭州的各个寺院,一日饮用浓茶七碗,戏作一诗道:“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宋代赵令时《侯鲭录》记载苏东坡论茶道:消除烦闷,祛除油腻,世人固然不可一日无茶;然而饮茶暗中对于人体也有不少损害,因而有人忌讳茶叶而不饮茶。从前有人说过,自从饮茶风气盛行之后,人们多患有呼吸疾病、面色发黄的疾病,即使说是饮茶对人体损益各半,但是消阴助阳,得不偿失。我有一个办法,常以此敝帚自珍,就是每当吃完饭后,就用浓茶漱口,这样口中的油腻不仅祛除了,而且不会影响脾胃内脏。大凡肉菜有夹在牙齿之间的,经过茶水漱洗,就会完全消缩,在不觉间脱去,不必挑刺。而且牙齿的本性适宜苦味,会因此而逐渐坚硬密闭,各种牙虫病自然消除了。当然,大多用中等的茶叶,上等的茶叶也不是经常会有,间隔数日用茶叶漱一次口,也不会有什么损害。这种方法很有道理,人们却很少知道,因此这里详细加以介绍。

  宋代白玉蟾(原名葛长庚,后继为白氏子,字白叟、如晦,号海琼子、海蟾,诏封紫清道人)《茶歌》写道:味如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身轻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无。

  宋代唐庚(字子西,丹棱人)《斗茶记》中说:政和二年(1112)三月壬戌,几位君子相约来到我的寄傲斋(作者所居之惠州住所之南,见其《寄傲斋记》)进行斗茶。我为他们汲取龙塘水烹茶,并品鉴其品第高下。我听说茶不论是圆形的团饼还是方形的饼,关键在于新鲜;水不论是江河之水还是井泉之水,关键在于活动。不远千里转运泉水,其真伪本也不可知,即便是能够鉴别其真,也已经不是活水。如今我提着茶瓶去龙塘汲水不过数千步,此水适宜烹茶,前人就认为其水质不下于清远峡(今广东清远,又名飞来峡)水。每年的北苑新茶,不过三月就能收到。我在犯罪贬官之馀,能够与各位朋友从容谈笑于此,汲取泉水,烹茶茗战,取一时的适用之物,难道不是此君的功劳吗?

  宋代蔡襄《茶录》中说:茶汤的颜色以白为贵,而当时所制的茶饼多用珍贵的油脂涂抹于表面,所以茶饼表面有青色、黄色、紫色、黑色的差别。善于鉴别茶的人,就好像相面先生观察人的气色一样,能够隐隐约约透视到茶饼的内部,以其质地新鲜、纹理润泽的为上品,其表面颜色则是次要的。茶饼研细成末之后,色呈黄白的,入水就会变得颜色浑浊;色呈青白的,入水之后则会变得颜色鲜明,所以建安人进行斗茶以品第茶之高下,认为青白色的茶要胜过黄白色的茶。

  南宋张(字清源,号云谷)《云谷杂记》中说:饮茶风习不知道起源于何时。欧阳修《集古录跋》中说:“茶事见于以前史书记载,大概是从魏晋以来才有的。”我查阅《晏子春秋》记载,晏婴在做齐景公的相国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另外东汉王褒的《僮约》也有“武阳[一作武都]买茶”的话。由此可知,魏晋之前已经有了茶事。只是当时虽然知道饮茶,但还没有像后世那样盛行。

  考察晋人郭璞注释《尔雅》时说:“茶树与栀子相似,冬季生叶,可以煎煮成羹饮用。”可是茶叶到了冬季味道苦涩,难道还可以煮成羹饮用吗?饮用茶叶令人少睡。晋人张华看到郭璞的说法,作为异闻趣事,收录到所著的《博物志》中。由此可知不仅仅饮用茶叶的人很少,了解茶事的人也很少。到了唐朝,陆羽编撰《茶经》三篇,谈论茶事很完备,天下之人更加了解饮茶了。此后天下崇尚饮茶成为风气。回纥入朝进贡,才开始驱马交易茶叶,开启了茶马互市的先河。唐德宗建中(780-783)年间,赵赞奏请征收茶税。兴元初(784),虽然下诏罢除茶税,但到了贞元九年(793)张滂再次奏请征收,每年收入缗钱四十万。如今茶税已经与盐税、酒税同样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收入又不知道几倍于唐朝了。

  宋代黄儒《品茶要录》中说:我曾经论述过茶中最称精华的绝品,是当茶芽合抱的两片小叶还没有打开,其外形细小得如同麦粒时,这是因为它沐浴着春天清新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另外,这些茶树生长在有许多砂石的山坡上,被称为上好佳品的茶叶,都是生长在山的南面,因为那里能够得到朝阳的清和之气。我曾经在闲暇的时候,乘着明净的日影,潇洒地来到轩亭台阁之间,取来好茶一一烹试品尝。一会儿,就觉得好似有神奇之水生于舌下,越发感到甘甜而清凉,难道是有神奇的力量在佑助吗?

  从前陆羽号称通晓茶事,但是陆羽所了解的都是今天所谓的草茶。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陆羽《茶经·二之具》中有“蒸好后的茶芽、嫩叶要分散摊开,以防止汁液流失”的说法,这大概就是因为草茶味道短、香气淡,所以常恐怕其中的膏油流失;而建安茶的味道醇厚、甘甜,所以只要求去除其中的膏油。此外,陆羽论述建安茶时非常简略,只是说“未能详尽,往往得到建安的茶,其味道非常好”。从这些方面来看,陆羽生前不曾到过建安吧!

  谢宗《论茶》中说:感受经过烘烤好后表面粒粒鼓出如蟾背的茶饼的芳香,观察煮水将沸时虾目蟹眼般地涌现,于是仔细烹点,使茶汤表面水花泛起,浮沫升腾,一切烦闷和疲惫,品饮之后就烟消云散了。

  《黄山谷集》中说:品茶,一个人能够品得其中的神韵,两个人能够品得其中的趣味,三个人能够品得其中的味道,至于六七个人一同品茶就叫做施舍茶叶也就是浪费茶叶。

  宋代沈括(字存中)《梦溪笔谈》中说:芽茶,古人称之为雀舌、麦颗,是形容芽茶非常鲜嫩。如今茶叶中的上品,其品质本来就很好,加上种植的土地又很肥沃,所以新芽一发出来,便会长达寸馀,其细如针。只有芽长的茶才是上品,这是因为品质、水分、土力都有馀力的缘故。至于像雀舌、麦颗那样的芽茶,只不过是最下等的品质罢了。之所以有前述的说法,那是因为北方人不了解情况,错误地加以品题。我居住山中的时候写有《茶论》,并且作了一首《尝茶》诗:“谁把嫩香名雀舌,定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说:茶叶有其天然的香气,有其上佳的味道,有其纯正的色泽。在烹点的时候,不适宜用珍贵的果品、香料植物掺杂在一起。能够侵夺茶叶香气的,有松子、柑橙、莲心、木瓜、梅花、茉莉花、蔷薇花、木樨花之类;能够侵夺茶叶色泽的,有柿饼、胶枣、火桃、杨梅、橘饼之类。大凡品饮上佳的茶叶,去掉果品才能感觉茶味清绝,如果夹杂着果品一块吃喝,那么就无法辨别茶味果味了。如果一定要用果品相伴,那么与茶叶相适宜的只有核桃、榛子、瓜仁、杏仁、橄榄仁、栗子、鸡头、银杏之类,或许可以并用。

  明代徐渭《煎茶七类》讲到第四尝茶时说:茶初入口,首先要漱口,其次是慢慢品味,等到甘津潮舌,才能品味出茶叶的天然真味。如果掺杂着鲜花、果品,那么茶的香味就会全被侵夺了。

  讲到第五茶宜时说:饮茶适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寺院道观,风中松林,月下竹影,闲坐吟诗,读书清谈。

  讲到第六茶侣时说:饮茶适宜文士墨客,僧人道士,隐士山人,或者官宦之中超越流俗的人。

  讲到第七茶勋时说:饮茶能够消除烦闷,祛除积滞,解除酒醉,破除睡眠,一旦因为清谈而焦渴、因为读书而疲倦,这时候饮茶的功勋,不亚于凌烟阁功臣的功劳卓著。

  明代许次纾《茶疏·烹点》中说:预先把茶叶握在手中,等到开水烧好,倒进茶壶之后,就随手把茶叶投进开水之中,以便稳定原来漂浮水面的茶叶,然后就可以倒出来招待客人了。这样烹点出来的茶水鲜美润泽,清香扑鼻。品饮之后,有病的人可以使其痊愈,疲劳的人可以感到精神清爽。

  《茶疏·饮啜》中说:一壶茶水,只可以沏茶两巡。第一巡茶的味道鲜美,第二巡茶的味道甘洌醇厚,第三巡茶的味道就发挥将尽了。我曾经与冯开之戏谈品鉴这三巡茶的象征,把第一巡茶比喻为亭亭玉立的十三四岁的**,把第二巡茶比喻为正当碧玉破瓜妙龄即十六岁的花季少女,第三巡茶过后,就好比儿女成行、青春已逝的妇人。因此,茶注要小,茶注小就可以使茶过两巡便结束,宁可使剩馀的芬芳仍然残留在茶叶之中,还可以在饭后用来漱口。

  《茶疏·荡涤》中说:必须一人手持一个茶瓯,不用再麻烦相互传递;斟茶两巡过后,要用清水洗净茶瓯为好。(《茶疏》原文略异,当据《茗笈·辨器章》转引。)《茶疏·饮啜》中接着说:如果是用大壶沏茶,就需要反复好多次,有的是满满地斟上茶水,大口倾泻而下,有的是大壶水温高,要等待慢慢降温,有的是想借用大壶把茶叶泡得又浓又苦,这样的饮茶方式与农夫和工匠的喝茶解渴又有什么区别呢?他们辛勤劳作,只是需要解渴罢了,哪里谈得上品饮鉴赏呢?又如何懂得茶叶的独特风味呢?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宜茶》中说:唐朝人认为对花啜茶是煞风景之事,所以王安石(字介甫)《寄茶与平甫》诗中写道:“金谷千花莫漫煎。”意谓对花啜茶时注意力集中在赏花,而不在品茶。我则认为在金谷园之类的名园对花啜茶,的确是不适宜的。而如果是手把一瓯佳茶面对山花品啜,则当会更有助于风景相宜,增添幽趣,又何必要贬低为粗俗的饮羔儿酒呢?

  茶如佳人,这种说法虽然精妙,但却不适宜山林之间的茶人生活。从前苏轼(字子瞻)诗中的所说的“从来佳茗似佳人”,曾几(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诗中所说的“移人尤物众谈夸”,说的就是茶如佳人的比喻。如果要想与山林生活相适应,就应该是古代神话中的毛女、麻姑,自然仙风道骨,不至于污染其烟霞风致,这样才可以。如果一定要把茶比拟为面如桃花、腰似细柳的美人,就应该赶紧把他们摈弃于销金帐中,千万不要庸俗和侮辱我们山林泉石间高雅的饮茶生活。

  从前茶叶制成团饼,也称片茶、腊茶,都是经过碾磨加工而成,不仅损害了茶的天然真味,而且又在团饼表面涂上膏油,所以已不是上佳的茶品。总不如今天饮用的芽茶,这是因为天然的东西自然会比较好。曾几《日铸茶》诗中所说的“宝自不乏,山芽安可无”,苏轼《壑源试焙新茶》诗中所说的“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都是这个意思。况且这种研成细末的茶,烹点之后会有很多碎屑,饮用起来沉滞而不清爽,懂得品饮之道的人应当自会加以鉴别。

  煮茶的方法得当,而品饮的宾客不得其人,大俗不雅,就好比汲取上好的佳泉去浇灌蒿莱荒草,是莫大的罪过。如果品饮的人端起茶瓯一饮而尽,来不及鉴别和品味,就再也没有比这更为庸俗的事了。

  世人有用梅花、菊花、茉莉花佐茶品饮的,虽然其风雅韵致颇可激赏,但也会有损于茶的自然真味。如果有上好的佳茶,也不需要采取这种品饮方式。如今的人们在来客献茶的时候,大多投入些果品以佐茶,这种饮茶方式尤其近乎庸俗。即使是很好的果品,也能损害茶的自然真味,所以应当摈弃不用。况且投入果品就必须用茶匙之类的器具,如果用金银之类,根本不是山居饮茶生活所适宜的器皿,如果是铜器,又会产生腥味,都不可以使用。至于从前人们所说的北方少数民族用茶与酥酪调和饮用,巴蜀之人在茶中加入白盐,这都是蛮夷戎狄之人的饮茶方式,本来就不必加以指责。

  明代罗廪《茶解·总论》中说:茶与仙灵相通,长期饮用能使人身强体健,飘飘欲仙;然而茶中蕴涵着精微的道理,如果不是深通茶性而且嗜好饮茶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的。

  《茶解·品》中说:夜晚独坐山中草堂,亲手烹煮香茶,到了水火相战、即将沸腾的时候,俨然是在倾听松涛阵阵响起。将开水倾倒到茶瓯之中,茶面云光缥缈,时隐时现。这一段幽情雅趣,本来就很难与世俗之人叙说得清楚。

  明代顾元庆《茶谱》谈到品茶的八个关键:第一是茶品,第二是泉水,第三是煮水,第四是器具,第五是烹试,第六是候汤,第七是品饮的同伴,第八是茶的功效。(此条不见《茶谱》,而是在陆树声《茶寮记》或徐渭《煎茶七类》的基础上增改而成。)明代张源《茶录·饮茶》中说:品茶时,以宾客较少、环境幽静为贵。如果宾客众多,就会嘈杂喧闹,从而失去了品饮的雅趣。一人独啜叫做神饮,二人对饮叫做胜饮,三四个人饮茶就叫做趣饮,五六个人饮茶就叫做泛饮,七八个人饮茶就叫做施茶。

  《茶录·泡法》中说:斟茶不宜过早,而品饮则不宜太迟。斟茶过早,茶叶的神韵尚未发挥出来;品饮太迟,那么茶叶的奇妙香气已经消散了。

  明代顾元庆《云林遗事》记载:元代画家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居士,无锡人)一向喜欢饮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仁与面粉调和成石头形状的小块,放到茶中品饮,命名为清泉白石茶。

  明代闻龙《茶笺》中说:苏东坡说过:“蔡襄嗜好饮茶,年老且病不能品饮,就每天烹茶玩赏,聊可博得后世之人一笑。”谁知道千年之后竟然找到了同病的知音。我曾经有诗写道:“年老耽弥甚,脾寒量不胜。”差不多接近于蔡襄的烹茶玩赏了。由此而回忆起我的老朋友周文甫,从少年直到老年,茶碗薰炉,从没有一刻荒废。他每天饮茶都有固定的时刻:清晨、早饭时、中午、下午、下午晚时、黄昏,共六次,而宾客往来烹点品饮还不计在内。高寿八十五岁,无疾而终。如果不是从前种下的清福,怎么能够毕生安享呢?比起嗜茶而又不能多饮的人,从中所得到的益处不是更多呢?他曾经收藏一把供春壶,每天摩挲宝爱,不下于是掌上明珠。使用时间长了之后,壶的表面类似紫玉的色泽,内部则犹如碧云,真是一件奇物,他死后就以此壶殉葬。

  明代冯梦祯《快雪堂漫录》记载:昨天,我同徐茂吴一同到老龙井去买茶,当地山民十多家,都拿出茶来兜售。徐茂吴依次烹点试茶,认为都是赝品。他说:真正的龙井茶甘甜清香而不寒冽,稍觉寒冽就是其他各山所出的赝品。一般人得到一二两,就认为是真正的龙井,烹试之后果然甘甜清香像兰花一样。可是山民与寺里的僧人反而认为徐茂吴所说的不对,我也不能为他辩解。假冒伪劣产品扰乱真品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徐茂吴品茶,认为苏州虎丘茶为第一,经常用一两多银子购买一斤左右。

  虎丘寺的僧人认为徐茂吴精于鉴赏,也不敢欺骗他。其他人所得虎丘茶即使价格很高,也都是腰品。南朝宋时新安王刘子鸾(字子晋)说过:虎丘本山的茶叶稍微带有黑色,不很青翠。烹点之后色泽鲜白如玉,味道则如寒豆的清香,宋朝人称为白云茶。茶叶稍微带绿的是天池茶。天池茶中间如果掺杂几片虎丘茶,那么其香味就迥然有别。虎丘茶堪称是茶中之王者,罗界茶中的精品,差不多可以作为后妃,天池茶和龙井茶便只可作为大臣了,其馀的品种也就只能作为平民了。

  明代熊明遇《山茶记》(当为《罗茶记》)中说:茶叶的色泽重、味道重、香气重的,都不是上品。松萝茶的香气重,六安茶的味道苦,而香气与松萝茶一样浓重,天池茶也有草莱之气,龙井茶也是这样。至于云雾茶,则更是色泽重而且味道浓了。我曾经品尝虎丘茶,色泽鲜白而且香气如同婴儿肉,真正可以称得上是精妙绝伦。

9 7 3 1 2 3 4 4 8 :


【奇苑茶业公司茶事生产活动】
4月30日观察百年老枞水仙萌发情况
4月27日采制土国在水仙(详细图文报道)
4月26日采制天心岩水仙(简略)
09年春采摘九龙窠品种茶
武夷岩茶丹桂开始制作
更多>>>>

公司茶园基地

(点击照片可放大)

九龙窠(一) 九龙窠(二)
北斗峰茶园 天心庙前茶园
天心岩火焰山茶园 天心岩土国在茶园
水帘百年老枞水仙 牛栏坑茶园
慧苑竹窠茶园 悟源涧茶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公司荣誉 | 汇款方式 | 网上预订 | 在线帮助


Copyright © 2003 - 2008 武夷山奇苑茶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咨询电话:0599-5152999

地址: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新村208号
本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登记备案(闽ICP备05000867号
建议使用 IE 5.0 或 NETSCAPE 4.0以上版本进行浏览,最佳显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