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位置导航:

首页 >> 陆廷灿《续茶经》 >> 正文

 


第六章 茶之饮


发布日期:[13-03-05 ] 收集整理:[武夷山奇苑茶业公司]


  卢仝《茶歌》: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扣门惊周公。口传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唐冯贽《记事珠》:建人谓斗茶曰茗战。

  《北堂书钞》:杜育《赋》云:茶能调神、和内、解倦、除慵。

  《续博物志》:南人好饮茶,孙皓以茶与韦曜代酒,谢安诣陆纳,设茶果而已。北人初不识此,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教学禅者以不寐法,令人多作茶饮,因以成俗。

  《大观茶论》:点茶不一,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桐君录》云:“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压膏不尽则色青暗,焙火太烈则色昏黑。

  《苏文忠集》:予去黄十七年,复与彭城张圣途、丹阳陈辅之同来。院僧梵英葺治堂宇,比旧加严洁,茗饮芳冽。予问:“此新茶耶?”英曰:“茶性新旧交则香味复。”予尝见知琴者言,琴不百年,则桐之生意不尽,缓急清浊与雨寒暑相应。此理与茶相近,故并记之。

  王焘集《外台秘要》有《代茶饮子》诗云,格韵高绝,惟山居逸人乃当作之。予尝依法治服,其利膈调中,信如所云。而其气味乃一帖煮散耳,与茶了无干涉。

  《月兔茶》诗:环非环,非,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坡公尝游杭州诸寺,一日,饮酽茶七碗,戏书云:“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侯鲭录》:东坡论茶:除烦已腻,世固不可一日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故或有忌而不饮者。昔人云,自茗饮盛后,人多患气、患黄,虽损益相半,而消阴助阳,益不偿损也。吾有一法,常自珍之,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颊腻既去,而脾胃不知。凡肉之在齿间,得茶漱涤,乃尽消缩,不觉脱去,毋须挑刺也。而齿性便苦,缘此渐坚密,蠹疾自已矣。然率用中茶,其上者亦不常有。间数日一啜,亦不为害也。此大是有理,而人罕知者,故详述之。

  白玉蟾《茶歌》:味如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身轻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无。

  唐庚《斗茶记》: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吾闻茶不问团,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今我提瓶走龙塘,无数千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罪戾之馀,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以取一时之适,此非吾君之力欤!

  蔡襄《茶录》: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视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末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

  张《云谷杂记》:饮茶不知起于何时。欧阳公《集古录跋》云:“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予按《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汉王褒《僮约》有“武阳[一作武都]买茶”之语,则魏晋之前已有之矣。但当时虽知饮茶,未若后世之盛也。考郭璞注《尔雅》云:“树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然茶至冬味苦,岂可作羹饮耶?饮之令人少睡,张华得之,以为异闻,遂载之《博物志》。非但饮茶者鲜识茶者亦鲜。至唐陆羽著《茶经》三篇,言茶甚备,天下益知饮茶。其后尚茶成风。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德宗建中间,赵赞始兴茶税。兴元初虽诏罢,贞元九年,张滂复奏请,岁得缗钱四十万。今乃与盐酒同佐国用,所人不知几倍于唐矣。

  《品茶要录》:余尝论茶之精绝者,其白合未开,其细如麦,盖得青阳之轻清者也。又其山多带砂石,而号佳品者,皆在山南,盖得朝阳之和者也。余尝事闲,乘晷景之明净,适亭轩之潇洒,一一皆取品试。既而神水生于华池,愈甘而新,其有助乎!昔陆羽号为知茶,然羽之所知者,皆今之所谓茶草。何哉?如鸿渐所论,蒸笋并叶,畏流其膏,盖草茶味短而淡,故常恐去其膏。建茶力厚而甘,故惟欲去其膏。又论福建为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由是观之,鸿渐其未至建安欤!

  谢宗《论茶》:候蟾背之芳香,观虾目之沸涌。故细沤花泛,浮饽云腾,昏俗尘劳,一啜而散。

  《黄山谷集》: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六七人是名施茶。

  沈存中《梦溪笔谈》:芽茶,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则新芽一发,便长寸馀,其细如针。惟芽长为上品,以其质干、土力皆有馀故也。如雀舌、麦颗者,极下材耳。乃北人不识,误为品题。予山居有《茶论》,且作《尝茶》诗云:“谁把嫩香名雀舌,定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遵生八笺》:茶有真香,有佳味,有正色。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杂之。夺其香者,松子、柑橙、莲心、木瓜、梅花、茉莉、蔷薇、木樨之类是也。夺其色者,柿饼、胶枣、火桃、杨梅、橘饼之类是也。凡饮佳茶,去果方觉清绝,杂之则味无辨矣。若欲用之,所宜则惟核桃、榛子、瓜仁、杏仁、揽仁、栗子、鸡头、银杏之类,或可用也。

  徐渭《煎茶七类》:茶入口,先须灌漱,次复徐啜,俟甘津潮舌,乃得真味。若杂以花果,则香味俱夺矣。

  饮茶,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

  饮茶,宜翰卿墨客,淄衣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中之超软世味者。

  除烦雪滞,涤酲破睡,谭渴书倦,是时茗碗策勋,不减凌烟。

  许次纾《茶疏》:握茶手中,俟汤入壶,随手投茶,定其浮沉,然后泻啜,则乳嫩清滑,而馥郁于鼻端。病可令起,疲可令爽。

  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巡甘醇,三巡则意味尽矣。余尝与客戏论,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馀”,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阴”矣。所以茶注宜小,小则再巡已终,宁使馀芬剩馥尚留叶中,犹堪饭后供啜嗽之用。

  人必各手一瓯,毋劳传送。再巡之后,清水涤之。

  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异农匠作劳,但资口腹,何论品赏,何知风味乎?

  《煮泉小品》:唐人以对花啜茶为杀风景,故王介甫诗云“金谷千花莫漫煎”。其意在花,非在茶也。余意以为金谷花前,信不宜矣;若把一瓯对山花啜之,当更助风景,又何必羔儿酒也。

  茶如佳人,此论最妙,但恐不宜山林间耳。昔苏东坡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曾茶山诗云“移人尤物众谈夸”,是也。若欲称之山林,当如毛女、麻姑,自然仙风道骨,不浼烟霞。若夫桃脸柳腰,亟宜屏诸销金帐中,毋令污我泉石。

  茶之团者、片者,皆出于碾铠之末,既损真味,复加油垢,即非佳品。总不若今之芽茶也,盖天然者自胜耳。曾茶山《日铸茶》诗云“宝自不乏,山芽安可无”;苏子瞻《壑源试焙新茶》诗云“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是也。且末茶瀹之有屑,滞而不爽,知味者当自辨之。

  煮茶得宜,而饮非其人,犹汲乳泉而灌蒿莸,罪莫大焉。饮之者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

  人有以梅花、菊花、茉莉花荐茶者,虽风韵可赏,究损茶味。如品佳茶,亦无事此。今人荐茶,类下茶果,此尤近俗。是纵佳者能损茶味,亦宜去之。且下果则必用匙,若金银,大非山居之器,而铜又生,皆不可也。若旧称北人和以酥酪,蜀人入以白土,此皆蛮饮,固不足责。

  罗廪《茶解》:茶通仙灵,然有妙理。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倾泻入杯,云光激滟。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

  顾元庆《茶谱》:品茶八要:一品,二泉,三烹,四器,五试,六候,七侣,八勋。

  张源《茶录》: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酾不宜早,饮不宜迟。酾早则茶神未发,饮迟则妙馥先消。

  《云林遗事》:倪元镇素好饮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和真粉成小块如石状,置于茶中饮之,名曰清泉白石茶。

9 7 3 1 2 3 4 4 8 :


【奇苑茶业公司茶事生产活动】
4月30日观察百年老枞水仙萌发情况
4月27日采制土国在水仙(详细图文报道)
4月26日采制天心岩水仙(简略)
09年春采摘九龙窠品种茶
武夷岩茶丹桂开始制作
更多>>>>

公司茶园基地

(点击照片可放大)

九龙窠(一) 九龙窠(二)
北斗峰茶园 天心庙前茶园
天心岩火焰山茶园 天心岩土国在茶园
水帘百年老枞水仙 牛栏坑茶园
慧苑竹窠茶园 悟源涧茶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公司荣誉 | 汇款方式 | 网上预订 | 在线帮助


Copyright © 2003 - 2008 武夷山奇苑茶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咨询电话:0599-5152999

地址: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新村208号
本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登记备案(闽ICP备05000867号
建议使用 IE 5.0 或 NETSCAPE 4.0以上版本进行浏览,最佳显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