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武夷茶文

漫话“茶醉”

发布日期:2008-12-17 21:16:30 访问次数:1194

戴盟

    晴窗静日,幽兰吐馨,面对一具龙泉青瓷小壶,壶上有古朴典雅的“茶亦醉人”四字,是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先生左笔所书,清新潇洒,茶亦醉人。品茶之余,引起了一点遐想。

    酒能醉人,是常识。古代就有许多醉酒的故事。当然醉人的不只是酒,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悠哉游哉,乐而忘返,这可说”山水醉”。梅兰芳饰演《贵妃醉酒》把杨玉环的复杂心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令观者为之陶醉,大概可称之为“戏醉”吧!

    “寒夜客来茶当酒”,茶自然也可醉人。而“茶醉”比之“酒醉”,又别是一种境界。

    唐代卢仝曾作《饮茶歌》,层次分明地描写了这种感受。茶歌道出了品茶的真趣,在日本也很著名。据小川后乐先生介绍,他在学习“煎茶道”的时候,最初的学习内容就是“七句茶碗”,就是把七只茶碗顺序放好,依次在茶碗上分别写着“”“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轻”、“通仙灵”、“清风生”,并要求将它们顺序背下来,似乎作为一种入门的课程。卢仝在诗里虽然没有说“茶醉”,但那种通仙灵、清风生,超然物外的情趣,自然洋溢着一种醉意与韵味!

    唐代赵莒的《茶宴》诗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郑清之诗“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宋代白玉蟾《水调歌头·咏茶》:“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这些都道出了一种飘飘欲仙的“茶醉”的境界。

    最能道出这“茶醉”情趣的,还应推当代诗人赵朴初写的《武夷山御茶园饮茶》:

云窝访茶洞,洞在仙人去。

今来御茶园,树亡存茶艺。

茶炉瓦罐烹清泉,茶壶中坐杯怀旋。

茶注杯怀周复始,三遍注满供群贤。

饮茶之道亦宜会,闻香玩色后尝味。

一杯两杯七八杯,百杯痛饮莫辞醉。

我知醉酒不知茶,茶醉何如酒醉耶。

只道茶能醉心目,那知朱碧乱空花。

饱看奇峰饱看水,饱领友情无穷已。

祝我茶寿饱饮茶,半醒半醉回家里。

    诗人写出了武夷的碧水丹山,奇峰曲溪,感谢主人的深情厚谊。诗情画意,岩韵茶谊,融为一体,陶为一醉!不但在席上,而且把这种感受,半醒半醉,半醉半醒,带回家里,深深地、长久地留在记忆之中。

    我去过武夷山,到过御茶园,但匆匆雨游,淋得一身湿漉漉,喝过不少姜汤,却不曾享受到茶醉![FS:PAGE]

    不过,类似的感受我还是有的。我曾多次参加过杭州”品茶诗会”,1993年还去过宜兴市参加过茶文化联谊会,都曾经“醉”过,并写过一首《菩萨蛮·茶亦醉人》。

    当然,有些人空腹时饮浓茶(尤其是不常喝茶的人),引起胃部不适、心悸头痛等“茶醉”现象,又当别论。

 

    ★  “茶醉”,实际上是一种境界。喝茶喝到了某一种程度,心理上产生了妙不可言的物我两忘的感受,无以名之,日“茶醉”。

    应该说,这种感受可遇而不可求,决不是喝茶的量的多少、时间的长短可以作为计算的数据的。而是和当时的环境、气氛,自己的心态都有密切的关系。那和“茶醉”完全不同,难以测试的。

    此文转引了诗人赵朴初的《武夷山御茶院饮茶》,也有好处。实际上赵朴初是深得饮茶艺术三昧的专家也。他既是佛学家,也精通禅与“茶”内在的密切联系也。

 

    ●  在人类历史上,茶向来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身的饮料,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而这些功能的的发挥,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的独特领悟及开拓精神,他们尚茶、写茶,为之陶醉,并发出由衷的感叹。洋洋大观的茶诗文、著述、书画等,已成为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如此,当代亦然,浙江现已80多高龄的戴盟先生就是一位钟情于茶文化的诗人,他多年前曾以“诗人不做做茶人”的肺腑之言,表达自己对茶文化事业的赤胆忠心。近20多年,“先生人品如茶,与茶结缘,书写了许多具有精髓灼见的茶事篇章和茶的诗词,被茶学界和文化界人士誉为‘爱茶诗人’,这是当之无愧的。”(王家扬《茶人漫谈•序言》)

    本文围绕“茶醉”,因茶壶上“茶亦醉人”四字起兴,“遐想”联翩:欧阳修、卢仝、赵莒、郑清之、赵朴初等古今著名茶人的妙句佳诗齐聚笔下。思绪高远,文采斐然,令人读有醉味、咀嚼不已,真有“醉翁之意不在茶,在乎品茗之情趣”之感。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1896060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