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武夷茶文

一盏茶水 一方文化

发布日期:2008-09-24 10:46:50 访问次数:1178

方镇聪 本报摄影记者/高育文

方镇聪收藏的“建盏” 本报摄影记者/高育文

    清乾隆粉彩人物图套杯 本报摄影记者/高育文把茶研磨成粉,加入芝麻、花生、蜂蜜,一同放入乌黑发亮的斗笠状茶盏中,用沸水从高处冲泡,白沫萦绕着白雾慢慢升腾,与茶盏变幻莫测的纹理斑点相互映衬、交融。好友对坐观茶,茶沫散得最慢者为上品。这便是宋代在福建一带常见的“斗茶”场景。

 

  今天,泡茶程序已经简化许多,茶具也与宋代截然不同。然而品茶的传统仍在武夷山脚的家家户户中代代相传。从小生长在这方水土,古玩商方镇聪也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这种文化。从茶盏到茶壶,再到茶盘、茶罐、茶炉,方镇聪样样都收藏。偶尔三五茶友相聚,方镇聪也会从最珍爱的200多只宋代出土“建盏”中,挑选几只来泡茶。虽说茶盏的光彩已经不复当年,但茶香杯影之间,方镇聪似乎仍能体味到先人的茶情。

  “景舟壶,若琛杯”

  南方品茶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功夫茶不仅用茶、泡法都有独特之处,茶具也很有讲究。从小听到大的“孟臣壶,若琛杯”就是方镇聪对茶具最初的理解。

  所谓“孟臣壶”原本出自人名。明朝天启(公元1621~1627)年间,宜兴有个著名陶师叫惠孟臣,他制作的紫砂小壶,大不盈握,壶口小,壶嘴弧度独特,尤其适合南方人的饮茶习惯,因此被后人奉为“南壶”的代表,称为“孟臣壶”。直到今天,仍然有仿“孟臣”款的紫砂壶不断出现。

  “若琛杯”也是一种小得出奇的细瓷小杯,其大小与“孟臣壶”相配恰到好处。而它口沿外撇的设计也有独到之处,这样即使杯中盛有再烫的茶,口沿处都不烫手。“若琛杯”的名字同样来源于一位历史人物。相传若琛是康熙身边一位很受器重的文书。若琛非常喜爱喝茶,有一次康熙为了赏赐若琛,让官窑专门为他烧造了一批茶杯,后称“若琛杯”,而杯子的造型也世代流传了下来。

  如今想要找到最原始的“孟臣壶”和“若琛杯”已经很难,品相完整的更是稀少。方镇聪倒是藏有两只完好的清代康熙若琛杯。这是他20多年前在摊贩处偶然遇到的。真正康熙的“若琛杯”与后朝仿制的不同,其底足露出如玉般温润细腻的糯米胎,是康熙时期用上好的高岭土,经过反复淘洗、高温烧制而成。仔细观察能看到胶状晶体,状如糯米,故而得名。而其青料则是云南珠明料,采用火煅法提炼,发色蓝中微微泛绿闪紫,色调鲜亮明快,层次丰富,后朝难出其右。这两件宝贝,方镇聪珍藏于老家,从不出让。

  原本想为这两只“若琛杯”配上一把“孟臣壶”,“这样就是喝武夷茶最完美的搭配了。”然而真正明晚期的“孟臣壶”难觅,清三代的倒有十几把。最珍贵的要数一把上世纪70年代由当代紫砂宗师顾景舟制的三环纽直桶紫砂壶。这把壶与小巧的“孟臣壶”恰恰相反,高12.3厘米,只能作观赏之用。但论价值,它却不在“孟臣壶”之下,“当代藏家能够得到一把顾景舟的茶壶,都引以为豪。” 方镇聪的这只茶壶,是从其后人手中得到的。壶上的梅花图,乃是1992年刘海粟所画。一壶得容两位大师之作,实属难得。[FS:PAGE]

  遍寻奇珍异宝

  方镇聪经营古玩,属于子承父业,金玉翡翠、竹木牙刻、官窑瓷器他都见怪不怪,唯独对茶具,他有一种情结。“孟臣壶,若琛杯”为他打开了一道门,门外便是一片更加广阔的世界。二十多年来,他走遍国内外,搜集了历朝历代、各种形制的数百只茶杯,其中许多东西都是极为罕见的。

  比如一只明代的甜白釉暗刻人物茶碗。乍看之下只不过是一只素面的白色小杯,但在灯光照射之下,杯身竟然显现出一连串花卉人物的暗工,令人惊叹不已。这种工艺在古代文献上有所记载,但实物并不多见。

  这种暗工,是工匠在茶碗的胎骨上刻上图案后,先在其表面涂抹一层特殊涂料,再施釉烧制而成。成品能否显现出暗工,工匠的刻工和涂料的用法都至关重要,因此烧制成功的几率很小,后朝也很难仿造,因此存世量极少。

  另有一套清乾隆粉彩人物图套杯,更是罕见。这种套杯十个一套,大小渐次,可叠放成一个整体,又可散开依次排列。而杯上的人物图相连,还可形成一个小故事,观之趣味盎然。

  关于套杯,《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有一段描述:“凤姐乃命丰儿:‘南面里间屋书架子上,有十个竹根套杯取来。’……刘姥姥一看,又惊又喜,惊的是一连十个挨次大小分下来,那大的足足的似个小盆子,极小的还有手里的杯子两个大;喜的是雕镂奇绝,一色山水树木人物,并有草字以及图印。因忙说道:‘拿了那小的来就是了,怎么这样多?’凤姐儿笑道:‘这个杯没有喝一个的理。’”

  套杯制作难度非常大,要严格把握每件单体杯子的尺寸大小,造型轮廓,胎体厚薄。只要制作过程中稍不留神,某处略有走样,就无法平稳地套叠,前功尽弃。除此之外,每个杯子的装饰图案也非常重要。粉彩的各种图案当中,人物为最上品,山水、走兽、花鸟分列其后。这套套杯不仅人物描绘得精细传神,而且杯子个个保存完整,非常难得。

  情系“建盏”

  不过收藏总是顺着年代逐渐深入的。拥有了当代茶壶、清代的套杯,乃至明代的茶碗,方镇聪最终还是在宋代的“建盏”中找到了寄托。

  这种黑釉茶盏、产自福建建阳县的“建窑”,始于唐末,盛于两宋,衰于元明,传世品多藏于日本,被视为国宝。对于方镇聪来说,建盏代表了福建茶文化的巅峰,也是他对茶具的终极追求。这种追求演变成了一种强烈的“占有欲”。

  宋代“建盏”釉色以绀黑为主,但由于烧成温度不同,盏内外釉中的金属元素会呈现不同的形状和色彩,变化多端、种类丰富。有的盏内外两壁自口沿向盏心布满放射状棕黄色或银白色细条纹,形如兔毫;又有的盏内外两壁自口沿至足跟处布满大小相近形如油滴的棕黄色或银白色圆形结晶,在强光下反射出五彩斑斓的虹光,形如水中油滴;而与油滴盏相比,圆形结晶多不均匀分布在直立的盏壁上,形态大小多有差别,谓之鹧鸪斑等等。

  为了搜集各个种类和大小的“建盏”配成系列,方镇聪曾花了几年时间在福建一带四处打听“建盏”出土的消息。恰好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大兴土木,“建盏”也时有出土。方镇聪以几千元人民币的价格搜集了两百多只,如今价值都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方镇聪在上海藏了一套自己整理出来的十只大小相同、颜色各异的“建盏”。“有兔毫、有柿红色、有灰白的,有像茶叶末的,要组合出像这样的一套一样大小、窑口一样、颜色各不相同的建盏是很不容易的,而我就有六七套。”

  如今,当他拿出一只建盏,凝神品茗之时,他终于明白过来,自己几十年来的收藏,并不仅仅是满足了自己的“占有欲”,也是为福建人,保存了一套活的文化。


吕宁

上一文章:壶客故事

下一文章:茶中极品武夷茶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1896060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