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武夷茶事

千年古村迎八方宾客 万里茶道飘武夷茗香

发布日期:2015-06-03 10:40:12 访问次数:1435

  景隆码头与梅溪上的运茶竹筏重现300多年前“万里茶道”起点的繁荣景象

  □顾文静 林嘉琦/文 林小明/摄

 

  11月15日,几张别具特色的竹筏划破了武夷山市下梅村梅溪往日的平静。望着竹筏上贴着“茶”字红纸的箱子,在村口景隆码头边闲坐的老人说,这样的场景即使是在几十年前也不多见。谁能想到,小小的村落曾是万里茶道的起点,几百年前,运茶竹筏在这条并不宽阔的河道上曾日夜不息向外输送武夷山茶叶。

  200多年前,以武夷山下梅村为起点的“万里茶道”经由中国八省和蒙古,直至俄罗斯圣彼得堡,成为与汉唐“丝绸之路”、西南“茶马古道”、宋元“海上丝绸之路”齐名的一条中西方物质文化交换国际大通道。200多年后的今天,作为“万里茶道”海陆双起点的武夷山通过举办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以茶为媒,串联起茶道沿线中蒙俄三国200多个城市和地区,共同推动“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祖孙三代齐返乡

  15日一早,周丽华就带着60多岁的母亲和6岁小女儿来到下梅万里茶道雕塑广场,观看万里茶道峰会的开幕式和万里茶道(武夷山)城市标志雕塑揭幕仪式。

  为重现当年的风貌,武夷山市在下梅村建设万里茶道雕塑和广场、重新修建景隆码头,对村里的祠堂、廊桥进行了修缮。在外地打工多年没回过家的周丽华惊叹道:没想到下梅的变化这么大!随女儿在外生活的周母也笑着说:“下梅村更美了!”

  提及此次全家返乡来“凑热闹”,周丽华感慨良多:“我们就算天天和孩子说你的家乡下梅是万里茶道的起点,也不如带她回家亲身感受一番。她记住了,以后和别人聊天,也会知道介绍自己是来自武夷山,老家曾是万里茶路的起点。

 

  

  “万里茶道”沿线城市代表在参观下梅村

 

  

  外国游客在下梅村茶叶商铺品尝大红袍

 

  古村落迎来良机

  清晨六点,金杨忠和妻子陈露就来到下梅村的景隆码头,为今天在梅溪上的竹筏开排做准备。带队的竹筏公司副经理李崇明告诉我们:“从前的下梅,竹筏只是水上运茶工具的一种,多用于短途运输。通过竹筏或小木船将茶叶运到更大的码头。今天在梅溪撑运茶竹筏,是为了重现当年场景,让游客一饱眼福。”

  此次万里茶道峰会在武夷山召开,有个消息格外令人振奋。据介绍,峰会上中蒙俄三方将签订《共同推动“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合作框架协议》,在万里茶路的起点下梅村酝酿联合申遗的第一步。

  “希望这个好机遇能令我们村的发展和文化保护工作开展越来越好!” 下梅村培养的讲解员之一小陈说,现在更多年轻人愿意留在村里干事业。茶旅事业办得红红火火,就连快消失不见的麦芽糖、糖画货郎担也重新出现在了古街上。
 [FS:PAGE]

  下梅古街茶飘香

  下梅的古街一派喜气,沿街商铺门口挂上了过年才亮相的红灯笼。家家茶铺门口都有人在焙茶,茶香悠长。

  “好茶!”一位来自南非的小伙子细细品过后,由衷竖起大拇指,用刚刚学到的这句中文称赞。

  “坐下喝杯茶。”茶店老板们向来往的客人热情招呼。因为这句话,中蒙俄三国的市长、政府官员们在下梅村逛老街,品茶香。不同肤色、不同国度的人齐聚下梅,用或夸张或奇特的肢体语言交流着。

  在下梅,与晋商合作的下梅邹氏曾创立“景隆号”商号,贩卖茶叶,富甲一方。如今,伴随着武夷山茶旅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下梅人又重新做起了茶叶生意。

  邹家后人邹宗瑶拿起手中的一小包茶叶,指着茶叶包装上的二维码介绍:“你看,这上面的二维码一扫就能加我们邹氏景隆号茶叶公司的微信,看到我们的产品。这样,再远的客人也能联系到我们,买我们家的茶叶。”

  在邹宗瑶看来,万里茶道起点这个“头衔”不仅是一个历史标点,更是一张为茶叶品质提供保证的“烫金名片”:“我们父母那一辈守着老宅子卖茶,到我们这一代要用新方法,把茶叶卖到更远的地方去。”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1896060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