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岩茶知识

中华武夷山茶博园

发布日期:2010-09-26 10:39:58 访问次数:1898

   中华武夷山茶博园是武夷山为了宣扬武夷山茶文化在武夷山三姑度假区南端的九曲溪畔兴建的一座融于山水之中的茶文化大观园.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作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的武夷山不仅山水钟灵、人文荟萃,茶文化也博大精深、独树一帜,在中华茶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值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召开之际,武夷山市为铭记先民们的丰功伟绩、加深游客对武夷茶的了解,特在这度假区南端的九曲溪畔兴建了一座融于山水之中的茶文化大观园---中华武夷山茶博园,力求奉献给游客们一部立体的画卷、形象的史诗!
  中华武夷山茶博园茶博园总体分为景观园区、地下广场、山水实景演出观赏区、茶博馆和游人服务中心等五个部分.  
  在中华武夷山茶博园这面积约7.8万平方米的园区里,集中展示了武夷茶文化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精深的工艺;以“浓缩武夷茶史,展示岩韵风姿”为设计主题,通过历代名人的记叙、历史画面的再现、茶艺的互动表演,让大家领略到武夷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诱人的岩骨花香!
一.中华武夷山茶博园入口

\

茶博园南入口
  中华武夷山茶博园设有南北两道入口,我们目前所在的北入口以仿汉代子母阙镂雕景墙为标志,而南入口则以仿清式牌坊为大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据考,汉代是武夷茶最早见于历史的时期,而清代则是乌龙茶诞生、发达的时期.以汉代和清代的标志性建筑作为入口,有利于加深人们对武夷茶文化历史的记忆.
二.茶魂广场

\

茶魂广场
  武夷山茶魂广场平面呈叶片形,边缘用暗红色花岗岩镶嵌,寓意大红袍的“三红七绿”.广场前端这座茶树状屏风上书有著名辞赋家雪川所作的“大红袍赋”,屹立于后部的是“武夷三圣”--神农、彭祖、武夷君.
  两侧环立的是历代与武夷茶有着不解之缘的十四位名人:唐代的陆羽、孙樵、徐夤;宋代的范仲淹、苏轼、朱熹、白玉蟾;元代的高兴、杜本;明代的陈铎、释超全;清代的董天工;近现代的连横.吴觉农等.
  广场中部,蜿蜒如龙的“九曲溪”在静静地流淌;溪边星罗棋布地排列着着象征武夷山三十六峰的景石;两侧地面刻着“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联句和朱熹的九曲棹歌.这一切所要体现的是“武夷山水一壶茶”的深远意境.
三.武夷岩茶史话
 

\

岩茶史话入口
  武夷岩茶史话园区分为“远古的记忆”、“汉晋遗存”、 “盛唐佳话”、 “两宋风采”、 “元代御茶园”、“ 明代散茶”、“ 清代乌龙茶”、“ 民国茶业科研基地”、 “当代武夷茶的新崛起”等9个片区.选取与武夷茶文化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献和诗词歌赋,以浓缩、特写、实景陈列的手法,集中展示武夷茶悠久的历史、博大的文化、精深的工艺.
从远古的记忆到“汉晋遗存”,蕴含着茶乡古老的历史;“晚甘侯”、“ 蜡面茶”传颂着盛唐佳话;斗茶、分茶显示了两宋风采;“御茶园”、喊山台记录着元明时期的亮点;乌龙茶在清代崛起,大红袍在现代闪光......一部岩茶的史话,凝聚着武夷茶文化的精髓,激荡着岩韵的风姿.
(一)远古的记忆
    关于茶的起源,武夷山有很多优美的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彭祖率彭武、彭夷开发武夷山,首创茶园;古越的首领武夷君被世人喻为地仙,以干鱼和茶供奉.远古的记忆,扑朔迷离,却又耐人寻味.
(二)汉晋遗存
秦汉时期,武夷山为闽越所居,在城村闽越王城遗址出土的众多茶具表明:饮茶之风在汉代的闽越族中就已盛行.大诗人苏东坡的一篇叶嘉传,讲述了汉武帝与武夷茶的故事.关于东晋王肃品饮“森伯”的记叙,给我们留下了探寻早期武夷茶名称的蛛丝马迹.
(三)盛唐佳话
   大唐盛世,是武夷山茶文化的第一个兴盛时期.通过文人墨客的咏诵,“晚甘侯”、“ 蜡面茶”、“擂茶”等武夷名茶赢得了世人的青睐,连茶圣陆羽晚年也慕名前来.据传,茶神卢仝的《饮茶歌》亦为武夷茶而作.
   唐代的饼茶和擂茶今已无存,但其传统工艺却在武夷山代代相传.
(四)两宋风采

\

反映宋代茶文化浮雕
  宋代,是武夷山茶文化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其显著标志有以下几点:
  1.建溪龙团开始作为贡品.
  2.斗茶、分茶(茶百戏)之风盛行.
  3.茶与诗文结下了不解之缘,涌现了一大批茶文化名人,如苏轼、范仲淹、扬万里、陆游、朱熹、白玉蟾等等.
  4,遇林亭建窑窑址与茶具充分映证了当时茶文化的兴旺状况.
  5.茶在佛寺、道观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养身、祭祀用品.
  6. 据四川万源县石寓乡古碑记载,宋时武夷茶树已经外传.
  斗茶和分茶,是宋代最富特色的两项茶事活动.斗茶始于唐代,据考创造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每年春季是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排名顺序的一种比赛活动.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唐叫“茗战”,宋称“斗茶”,具有很强的胜负的色彩,其实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
  “分茶” 又称茶百戏、汤戏、茶戏、水丹青等.是一种独特的烹茶游艺,在宋代颇为流行.玩时“碾茶为未,注之以汤,以笑击拂”,此时,盏面上的汤纹水脉会幻变出种种图样,若山水云雾,状花鸟虫鱼,恰如一幅幅水墨图画.
(五)元代的御茶园与喊山习俗
  武夷茶在汉、唐的悄然入宫加之宋时作为建茶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贡,使之名声日显,元代统治者便将其正式纳为贡茶.监制贡茶的官吏在九曲溪四曲南畔兴建了皇家御茶园,专门制作贡茶.还配置了“通仙井”、“喊山台”,为茶文化的延伸做出了贡献.
  董天工在御茶园记里说:人们在喊山台上祭毕后,鸣金击鼓,同声高喊“茶发芽!”这通仙井的水就会漫出来.到底行不行呢?我们不妨一起来试一下.
(六)明代散茶的改制与外销
  随着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罢龙团,改制散茶”诏令的逐步实施,武夷茶逐渐由蒸青团饼茶改为晒、蒸青散茶制法,后期改进为炒青绿茶.炒青绿茶的发展,导致了制茶工业领域里的大革命,促进了武夷茶的大发展.
郑和携茶七下西洋,打开了茶叶外销的局面.武夷茶借荷兰商船之助开启了出口欧美的先河,受到外国消费者赞赏,从此走向世界.
(七)清代乌龙茶的生产与传播  
  清代是武夷茶走向辉煌的时代.康熙后期,武夷茶逐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岩茶制作工艺---乌龙茶制作工艺.以大红袍“三红七绿”为典型代表的乌龙茶,以其清和、甘醇的岩韵深深赢得了人们的厚爱,得到了乾隆“武夷品最佳”的赞许.
      武夷山下梅、星村等茶埠与晋商合作,北上俄罗斯恰克图、南下泉州借船出海,开通了万里茶路,在中华茶叶外销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八)民国茶业科研基地  
  民国前期,武夷茶仍处于发展和走俏阶段,年销量达45万斤.由于受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日本入侵的影响,战事频繁,销路不畅,严重影响了武夷茶的生产、营销,武夷茶一度处于谷底状态.
  抗战时期,随着“福建示范茶厂”、“中央茶叶研究所”的内迁,武夷山成了中国茶叶研究所和茶叶专业人才荟萃的胜地.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载,当代“中国十大茶人”就有其六在此从事茶叶工作,对武夷茶的传承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九)当代武夷茶的新崛起
  建国初期,茶山以户经营,后以互助组形式生产制作,使武夷岩茶恢复发展很快.1958年总产达30万斤,比建国前的1948年增长20多倍.由于受三年自然灾害和左的路线影响,茶山疏于管理,有的废茶改田,1959至1978年的20年间,年产最多的年份才65万斤,增长十分缓慢.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极大地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政府加强了领导,加大了对茶叶生产扶持,在出口和内销上加强引导,促进了武夷茶的迅速崛起和发展,使之傲立于中国茶叶之林.
 四.大红袍广场
  这是一个面积约5000平米、可容纳3000人的集会广场,主席台可容180人就座.广场中部长约45米的流水地刻上,刻有“茶史大事记”,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茶文化的发展脉络.广场地面用红色花岗岩镶嵌的“大红袍”三字从飞机上都能清楚地看到.“岩骨花香”四字,突出了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的主要特点.
  五.奇茗传说
   丹山碧水多诗意,岩骨花香富传奇.武夷山民间流传着不少有关岩茶的传说与故事,如大红袍的传说、乌龙茶的传说等.这些质朴而优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民间文学的角度看都是极有价值的.  
  1.神鸟送来奇种籽
  一年初秋,武夷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干旱,庄稼绝收,民不潦生.绝望之际,天上飞来一只金鸟,吐出一颗亮晶晶的绿珠子.珠子钻入土中,立即发芽、抽叶,长成了一棵茶树.接着,茶树开花、结籽.一阵清风将茶籽撒遍了整个武夷山.霎时,漫山披绿,生机盎然.人们以茶充饥,顿觉神清气爽,病也一天天好起来,大家心怀感激,给茶树起名叫“菜茶”.由于是神鸟含来的种子,人们又叫它为“奇种”.  
  2.秀才饮露中状元
  很久以前,有个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被永乐禅寺方丈用茶汤治好.后来秀才得中状元,特来武夷山答谢救命之恩,并解下状元红袍披在茶树上.临别, 老方丈送了一包新制的茶叶给他.状元回到京城,恰逢皇后病重,他用茶汤治好了皇后的病.皇上大喜,亲自到武夷山九龙窠,举行隆重的赐封“大红袍”盛典.   从此,大红袍名声大震,成了“茶中之王”.
  3.罗汉善心获鸡冠  
  一天清晨,武夷慧苑寺的“笑脸罗汉”圆慧荷锄来到焰岗茶园锄草,突然看见一只凶猛的山鹰要捕捉白锦鸡的幼子,白锦鸡奋力反抗,被山鹰击伤.罗汉挥锄赶走山鹰,救下了小锦鸡,但雌白锦鸡却因伤势过重而死,圆慧把那白锦鸡埋在茶园里.
  第二年春天,埋锦鸡的地方居然长出一株与众不同的茶树来.淡淡的叶子,绿中带白,片片往上卷起,形似鸡冠.罗汉采下一些茶叶,精心制作后用开水冲泡,一股清幽的兰花香气,非常独特,饮下令人心旷神怡.笑脸罗汉将其呼为白鸡冠.
  4. 袁枚品茗得真味
  清代大诗人袁枚,一生嗜茶,为写《随园食单》中的《茶酒单》,他游历各地,尝遍各种名茶,并一一记载下来.乾隆五十一年,年逾古稀的袁来到了武夷山幔亭峰上的天游寺,寺僧以武夷茶相待.那清芬扑鼻,舌有余甘的岩茶,消除了他先前对武夷茶“茶味浓苦,有如喝药”的印象.事后他写道:“......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5.老伯无意得乌龙
  武夷山清源岩上住着一个采药老人倪老伯,家中养有几只老母鸡.老母鸡下的蛋常常被黒蛇偷食.一天,倪老伯用鹅卵石换下鸡蛋,黒蛇吞下后腹内涨鼓鼓的,艰难地蠕动着,游到一株茶树旁,将身子紧紧地绕着树干,来回蠕动,随后又仰头吃起树叶来.大概过了半个时辰,黑蛇腹内的鼓涨物就消失了.老伯见后大为惊奇,以他多年采药的经验,断定这茶叶能疗瘀化实.于是,采回一些茶叶,制成黑中带褐色的香茶.给病人一试,果然茶到病除.因其发现与黑蛇有关,就将这种茶名为乌龙茶.
  6.仙女散花天游峰
  王母娘娘召集众仙在武夷山玉皇楼宴会.茶花仙子因流连于九曲溪美景而迟到,王母大怒,罚她为众仙递送百花,并说回到天庭后再跟她算帐.宴毕,仙子抱着花束,随众仙回去.路经天游蜂时,峰下阵阵欢歌笑语引起了她无限感概声声.她想:我不能生在凡尘,也要为人间增添春色.于是便将要带回天宫的茶花向天游峰撒去.霎那间,一片片雪白的花瓣,纷纷扬扬落到山垅溪边,变成了一株株枝叶繁多、开满了小白花的茶树,十分美丽.从此,人们就把天游峰下这种名丛称为“仙女散花”.
  7.老翁茶洞遇仙人
  武夷山九曲溪畔住着一位以采药治病为生的老翁,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村里人对他十分尊敬.一天,老翁为治村里流行的疾病,冒着烈日,爬上伏虎岩去采吊兰花,失手摔下山涧,在岩洞旁晕了过去.随着一声鹤鸣,一位仙人跨鹤飞来,用葫芦瓶里的仙茶露将他救醒.临别,又送他一株仙茶,并授予他剪枝培育之法.老翁按仙人指点,把茶树栽在洞前,又用剪枝法培育出了一大片茶园.人们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件事,就在此刻下“茶洞”二字.
  8.秀堂巧名不知春
  有个叫寒秀堂的书生,平生爱茶如命.一天,他慕名来到武夷山访茶,不巧清明、谷雨已过,春茶采摘已毕,甚为扫兴.无奈中,他漫步到天游峰下,忽闻到一股似兰又似桂的奇香.顺着香味走去,发现在一个岩洞旁长着一株郁郁葱葱、新芽初露的大茶树.秀堂忍不住感叹地说:“春过始发芽,真是不知春哪!”.
  话音刚落,传来一阵笑声,回头一看,原来是个穿红衣的茶姑走了过来.茶姑笑吟吟地说: “哎呀,我年年到此采茶,始终不知其名,刚才听先生给茶树起了个不知春的美名,真好,谢谢先生.”秀堂腼腆地说: “小生不过随口说说而已,既然姑娘喜欢,就管它叫‘不知春’吧!”
  六.茶艺展示中心
  茶博园的地下,是面积约1.4万平方米的茶艺展示中心.这里将是武夷山茶艺展示、茶文化交流的中心.
  七.山水实景演出观赏区
  茶博园的西南部,为滨临九曲溪与崇阳溪汇流之地.这里近仰大王峰,远眺玉女峰,为观赏山水实景演出的绝佳场所.[FS:PAGE]
附录一:名人简介
  武夷三圣:
  神农,在民间传说中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不仅是传授人类播种五谷的农业祖先,也是最早发现茶叶的人.古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
  彭祖,传说中的养生家,颛顼的玄孙.帝尧时,因进献雉羹,获封彭城.舜帝时,他从师尹寿子,学得真道,遂隐居武夷山.相传其率彭武、彭夷二子在武夷山教人开垦荒地,种植粮棉、花果、茶叶,挖井取水,被后人奉为武夷山的开山鼻祖.
  武夷君是荒蛮时代居住武夷山中的部落首领,据考为越国始祖无余君.汉武帝在朝廷的郊祀盛典中,把武夷君封为十大神仙之第五位,享受朝廷郊祀达79年之久.此后,道教奉其为地仙,历代朝廷对武夷君也屡祀不辍.
茶魂广场名人:
  1.孙樵:(唐)字可之,关东人.笃于学,工散文.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登进士第,授职方员外郎、上柱国,为监管国家戡界、绘制地图的官员.其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从此,“晚甘侯”遂成为武夷茶最早的茶名.
  2. 徐夤:(唐)字昭梦,福建莆田人,乾宁进士,授秘书省正字.其所著《尚书惠蜡面茶》,是武夷山最早的茶诗,至今已1100多年.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3. 陆羽 :(唐,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着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晚年慕名来到武夷山,写有《武夷山记》一文.
  4.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散文《岳阳楼记》更被喻为千古名篇.其所写《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生动地描写了宋代武夷山斗茶的盛况,在华夏茶文化史上着有重要价值.
  5.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豪放派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等.其所写《叶嘉传》是以拟人化手法记述武夷茶的一篇佳作;其《荔枝叹》诗,说明宋代建州贡茶包含武夷茶品,是武夷山茶史的重要数据.
  6. 朱熹:(1130-1200年)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一生与武夷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一生中有50来年是在武夷山度过的.其咏武夷山的诗有50多首,其中尤以《九曲棹歌》最为精彩.在讲学、著述之余,他还背着竹篓上山采茶、亲自煮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茶灶》诗.
  7. 白玉蟾:(1194~?)南宋道士,金丹派南宗第五祖.本名葛长庚,字如晦、白叟,号海琼子、武夷散人.祖籍福清,生于琼州,19岁时寻师访道来到武山,定居于山中止止庵.一生嗜茶,其所写《武夷茶》诗 “仙掌峰前仙子家,客来活火煮新茶.主人遥指青烟里,瀑布悬崖剪雪花.”尤为世人喜爱.
  8. 高兴:(元)蔡州(今河南汝南)人.至元十六年任浙江行省平章时路过武夷山,监制“石乳”茶数斤献与宫廷,深得皇上赏识.至元十九年,又命崇安县令亲自监制贡茶,大德五年,其子高久住任邵武路总管,就近到武夷山制贡茶.次年,在武夷山九曲溪南畔设立了皇家焙局,每年精制龙凤团饼,直送京城,称为“御茶园”.从此,武夷茶正式成为朝廷贡品.
  9.杜本:(1276~1350),字伯原.元代文学家、理学家.江西临江(今清江县临江镇)人.学识渊博,尤精皇极之旨,着有《四经表义》、《六书通编》、《十原》、《清江碧嶂集》等.晚年在武夷山隐居30余年,对武夷茶情有独钟,写有《咏武夷茶》诗.
  10.陈铎:(1469~1507),字大声,号秋碧,明散曲家.邳州(今江苏睢宁西)人.能诗词,善作画,散曲尤有名,人称“乐王”.着有《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滑稽余韵》、《陈大声乐府集》等.其散曲[中吕·小梁州·茶铺]对武夷茶推崇备至.  
  11.释超全:(1627-1712),字畴生,号梦庵.同安人.俗姓阮,名旻锡,曾樱门人,弃诸生,自称轮山遗纳.性嗜茶,康熙间至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为茶僧,制茶品茗,传习茶艺.着有《海上见闻录》2卷、《幔亭游诗文》一卷.其所作《武夷茶歌》,是研究茶叶发展史的重要史料.
  12.董天工:字村六,号典斋.福建武夷山人,性爱山水,功于诗文.清乾隆初,其在山东观城任知县时,因母去世,辞官回家守孝,居住于九曲溪畔的流云书屋.其间,不辞劳苦,翻阅古籍,实地踏勘,终于在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编成24卷《武夷山志》,集历代夷山志之大成,为世所重,其间多有辑录武夷茶诗文.
  13.连横:(1878-1936)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为今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撰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考释》、《大陆诗草》等,有台湾的太史公之称.他一生嗜茶,对武夷岩茶颇有研究.在《台湾通史》中记载了武夷茶种传到台湾之史实.
  14.吴觉农:(1897—1989),上虞丰惠镇人.著名农学家、茶叶专家,我国现代茶业的奠基人.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被誉为当代“茶圣”.1942年,在武夷山首建了中国第一座茶叶研究所,为发展我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附录二:对联
 清式牌坊:
  挥六六奇峰巨笔 大书岩韵
  列三三曲水长廊 细品茗香    戊子孟秋何泽宇题
  石乳生香 碧水丹山归翰墨
清泉载月 茶烟佛理入禅机    商丘周淑梅
龙吟禅寺   心清自有真经在
雀舞梅溪   茶好当然贵客来   戊子孟秋赖志勤题
  帆影驼铃,万里葱茏斯起点,
茶魂岩韵,千秋馥郁此根基   东莞王丽君
御茶园:
  仁德天承,腴云甘露滋三圣
凤仪仙赋,碧水丹霞第一家   桃源 张季璞
  竹荫遮园天映绿
  仙芽醉客水流幽             泉州李惠兰
  仁心德泽,甘泉迸涌承天露
  凤饼龙团,奇茗飘飞跋翼香   泰兴徐林
   一杯碧茗能明目
  四季清泉可养神            南昌秦晓彪
斗茶廊:
  名士斗茶 闲逸味中 得名如晋位 
高僧品水 性情香里 取胜若飘仙  衡阳米兰
  崇安市上 农商争斗韵
  九曲溪边 士女戏分茶        瀚卓巴山雨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1896060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