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茶与文化>>>

武夷文化

 李 敖(台湾)


    武夷文化,是产生于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广大地区,以古越渔猎农耕文化为基础,以朱子理学为核心,融海洋与中原文化于一体,具有神秘、整体、独创、兼容、辐射性的区域文化。它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诚如中国著名思想史专家蔡尚思教授所说: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福建开发最早的一个方域就是闽北,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居住着土著闽越族。解放前,史学界不少人认为武夷山地区在唐以前,如同整个福建地区一样是“蛮荒之地”。可后来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武夷文化逐渐形成共识,认为武夷文化在中国东南独树一帜。其某些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方面曾处于领先水平,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经过二千多年的辛勤的垦伐,为开发福建立下功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置闽中郡,开辟了京都通往福建的第一条官道,即五尺道,汉人随之进入闽北。东汉建安初期,闽北的建安(今建瓯)、汉兴(今浦城)南平设县。建安八年,土著人不满汉室的统治而叛乱。吴主孙权的胞兄孙策派贺齐进兵建安。十年,复立县邑。(《三国志·吴书》)这是史书首次记载汉人入闽的情况。唐末的南迁规模最大,对闽北的影响最深,从姓氏看,多为望族,如刘氏、吴氏。南平市初步统计共有122个姓,可见迁徙的规模。
  闽北素有“文献之邦”,建阳书坊的印刷业名播海内外,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从宋至清入仕做官必读的书。
  闽北的古迹有:崇安五夫的朱子巷、邵武的李纲祠(李纲是邵武人)、严羽的沧浪阁、建阳的朱熹墓、宋慈墓等。
  武夷先民早在夏商时期已构筑房屋,用石器、陶器、青铜器,过着捕猎农耕生活。尤为重要的是,在武夷山葫芦山发掘出六米多长的我国夏商时期最长的龙窑。距此不远的武夷山悬棺,亦称“船棺”、“架壑船”、“仙棺”,据碳素测定距今三千五百年。专家考证,这是我国南方悬棺葬的发源地。悬棺呈船形,以武夷山盛产的坚硬楠木雕凿而成。棺中有我国最早的棉布、麻、丝绢,人字形竹席,龟形木盘等。悬棺之谜至今未解,但可说明当时生产力已相当发达。
  宋代尤其是南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闽北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天旋地转,闽浙反为天下中。”“冠带诗书,翁然大肆;人才之望,遂甲天下。”据台湾学者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统计,宋代闽北是出人才最多的地方之一。有一百多位诗人,十六位宰相。仅浦城一县就有一百二十二位进士,四个状元,八个宰相。
  文化学术方面,有建阳人宋慈写的《洗冤集录》,开创世界法医学先河。建州人袁枢编撰《通鉴纪事本末》,成为继纪传体、编年体之后的又一史书体例——纪事本末体。柳永的慢词成为“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但其特点是名声在外,闽北本土没有形成一个热潮;邵武人严羽《沧浪诗话》建州人魏庆之《诗人玉屑》等诗歌理论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建阳人惠崇的画誉满画坛,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就是为他的《春江晚景》画所题的。“一身系国家安危”的民族英雄李纲,在汴京保卫战中,慷慨就义。福建莆田的郑樵、蔡襄、蔡京。支持王安石变法后又被王安石气说为“福建子”的吕惠卿等也是生活在这个时代。
  朱熹在闽北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者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渗透至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南宋末到元明,朱熹、真德秀、李光地等闽学学者的著作,成为法定的国家教科书。文官考试不出朱子学范围。朱熹建武夷精舍时已54岁,在崇安县(武夷山)定居了整整40年了,他在武夷精舍讲学,是他成为教育家历程的重要转折点。由于有了在白鹿洞书院办学的经验,他在这里办没很快就走上了正轨。数年之内,栽培了大批学生,其理学思想也随之传播开来。
  宋代建窟生产的瓷器为全国八大名瓷之一。其岩茶在中国乃至世界也是闻名遐迩的。

2000.2.16


更多茶与文化>>>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