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考证:china源于藏语对"茶"的称谓

    据新华网西方人把"中国"称为"china",旧时曾音译为"支那"。通常认为,这 是因为中国的"瓷"在西方久负盛名,西方人便以"瓷"指代中国,而china一词则是 "瓷"的英语译音。然而,藏语言学家王晓松却另有新解:china并非"瓷"的英译, 而是源于藏语对"茶"的称谓。 

     王晓松现任云南藏学研究所所长。1990年,王晓松以及木霁弘、陈保亚、李旭、徐 涌涛、李林6位青年学人,沿着滇藏、川藏公路徒步探险。在横断山区的密林深谷间,6 位勇敢的年轻人发现了一条从前马帮行走的千年古道,他们将之命名为"茶马古道"。 12年后的今天,我国对茶马古道首次进行综合科学考察,王晓松再次踏上这条令他梦绕 魂牵的古道。 王晓松说,之所以把汉藏两兄弟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这条通道冠以"茶马古 道"之名,是因为汉藏间互利互需的最主要交易是以汉茶易蕃马。这以茶易马为主的交 易,自唐代(公元7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长达1300年以上。无论中央政府、 地方政权如何更叠变换,茶马交易从不衰竭变异,其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作用 之巨大,在人类贸易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茶马古道在汉藏经济文化交流上、在汉藏的 团结上、甚至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完善与巩固中,都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据王晓松考证,茶马古道不仅把汉藏两族紧紧地维系在一起,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 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可以说,西方人对东方中国的认识,首先是经由这条茶马古道 开始的。

    王晓松说,中国在西方被称作china,研究者多以为其称来自汉语"瓷"的对 音。但实际上,因为青藏高原上早在上千年前就开通了这条绵延万里的茶马古道,茶叶 经由西藏传入西方要比瓷器经由"丝绸之路"传入西方早得多,因此,china一词更有 可能源于"茶"而非"瓷"。 早在上世纪上半叶,我国著名古史学家任乃强先生就曾提出过china一词也有可能 来源于西方人对"茶"的音译的观点。王晓松经过对茶马古道的深入考察研究,从藏语 言学和汉藏文化交流的新视觉,印证了china一词确实渊源于" 茶",而且,还极有可 能是藏语对"茶"的称谓直接影响了西方人对中国的称呼。他说,藏语中"茶"发音为 "甲",到藏族兄弟家中作客,主人会一遍又一遍殷切地招呼你"甲统",就是"请喝 茶"的意思。

    为什么藏语会称"茶"为"甲"呢?其实也是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因为在 古汉语中,"茶"曾被称为"木贾"。茶马古道对汉藏兄弟民族同生共存的意义究竟有 多大,可能人们已很难想象。直到今天,藏语仍把汉族同胞叫做"甲米",意即"产茶 或贩茶的人",而祖国内地则被藏族同胞称为 "甲拉",意即"生产茶叶的地方"。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中国的云南、四川等地是茶的原产地。茶叶很早就传入了西藏。 相传,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入藏与藏王松赞干布成婚,嫁妆中即带有大量的茶,藏 民自此嗜茶如命,不可一日或缺。而自滇入藏和自川入藏的茶马古道,又从青藏高原延 伸至印度、尼泊尔直至西方,茶由此成为西方人十分喜爱的饮品。西方人追寻茶从哪里 来,供给他们茶的印度人、尼泊尔人、波斯人自然会依据藏族人的称谓,告诉他们来自 "甲拉",于是,西方人也跟着把茶叶的故乡中国称作了c hina。"这是极有可能的。" 王晓松说:"因为'甲拉'一词的发音与今天的china已经非常接近。" (伍皓)

                               相关新闻:

     1、福建国际茶文化节于九月在厦门举行

    2、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大红袍”生产管理的通知  

    3、武夷茶王“大红袍”母树投保一亿元 人保承保

     4、国家质监局发布公告—正式对武夷岩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5、武夷山“大红袍”将敬送首位北京奥运会冠军(图文)

    6、20克卖了18万元 大红袍又拍卖出天价

     7、大红袍”拿到“户口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