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皖两省的省界,解放后多次在婺源南北游移,使得和皖南一样本属徽州的婺源县,最终被划归江西省。但婺源人的口音中,仍是皖南的调调,全无江西老表的音律。你若问婺源人,多半会说愿归安徽,理由嘛,除了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渊源,还有不少实际利益。其中之一,就是公路。安徽通柏油路的乡村很多,可惜只通到省界,婺源这边,就还只有沙石土路,有的地方甚至没通公路。
近年因为发展旅游业,婺源的主要公路(景德镇经婺源到屯溪的公路)修得不错,但通乡公路,还以土路居多。从理坑颠簸而下,回到清华镇,才重返柏油路。今天我们要到屯溪,公路正好将婺源已经开发的几个村镇串连起来。
我们先到了李坑——婺源开发最早的旅游点。春节临近,这里显得相当冷清。街上卖歙砚、花板的店铺虽也开了不少,却不热闹,倒更显出快过年的温馨来。李坑满街摆着晾晒年糕片的大笸箩。这里的年糕是金黄色的,远看甚是诱人,一旦凑近,便看见一个个灰色的麻点儿。由于对江西农村的卫生状况甚为不满以及流坑霉豆腐霉鱼等地方美食,我毫不犹豫地断言那是霉点儿。孙夫人则摇头说该是芝麻。我不信,凑过去看时,竟真的是芝麻。
李坑的味道,和昨天的理坑全然不同,不仅因为这里已经开发,还有那条从村中流过的小河,正好倒映出两岸老屋子的魅影来。女人们在河边洗涮着,不时搅动着影子。理坑的小溪和这里不同,正好绕村而过。李坑的人们,早见惯了天南地北的观光客,脸上自然就鲜有理坑人善意的微笑。因此尽管李坑因水多了几分灵性,我还是更喜欢理坑的古朴、质拙和友好。
于是走在李坑的窄巷中,我思念起理坑来。
于是这一天的旅行,因为对理坑的怀念变得乏味。从李坑到同样开发良好的晓起,旅行的兴致,变得索然。从晓起出来的路口,几个背了大大行囊、行囊上挂着睡袋和防潮垫的旅行者正兴高采烈地跳下农用车,欢快地向着晓起的方向走去。离晓起还有11公里,虽说是刚修好的油路,也够他们走的。无论如何,我羡慕他们的好兴致。
我猜婺源被划归江西,多半是因为它与休宁之间阻隔的大山,使它从地理概念上讲与上饶地区更亲近。这是一段美丽的山路,将我的思想,又拉回到旅行中。
这天傍晚我们来到屯溪。明天我要去故地重游,再看看几年前曾经到过的古村落———皖南古村落,已经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一路上想着面目全非的西递,也想着理坑,还有丽江。丽江的商业化也许执中国古镇之牛耳,但丽江本身内涵的厚重和它的宽容,让它包容外来的东西,使它们成为自己的,让你难以排斥。
不知理坑,是否会有这样的幸运。
编辑:澹台明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