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数越后面  内容越新                                                                                  页数越后面  内容越新


我认识的武夷山大红袍

作者:陈德华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之一,也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名山产名茶——武夷岩茶,它历史悠久,也是我国主要名茶之一,当人们提到武夷岩茶时,必然会提到大红袍茶,其实大红袍茶只是武夷岩茶中之一种,由于它品质优异,又有许多民间传说,以及政府和同行的关注……等等,逐使大红袍成为武夷岩茶的杰出代表!
    笔者从1963年至1965年、1972年至1985年、1991年至1997年曾在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工作,负责并任所长,曾主持对武夷名丛(包括大红袍)进行挖掘、整理和繁育工作,到如今仍在从事茶业工作,对众说纷坛的大红袍有过亲切的经历:
    一、美丽的传说很多、很多:
    对于许多民间传说,虽然无从查考证实,但当人们一提到大红袍时,则难免就有一大串美丽的带有神化的故事向人述说:
    1、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悬崖绝壁上,人莫能登,每年采茶时,寺僧以果为饵,驯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称之为“猴采茶”。
    2、大红袍茶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长峭壁上,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
    3、大红袍茶树为神仙所栽,寺僧每于元旦焚香虔诚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弃之勿能愈,盖以为神仙所栽,凡人不能品尝也!
    4、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当地县令于每年春季皆亲临九龙窠,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朝拜,在香烟缭绕中众人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待红袍揭下时茶树果然发芽!茶芽红艳如染。
    5、勤婆婆的神茶: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灾年间,有一天遇见一位病危的白发老人……急忙扶着老人进屋,把自己当饭吃的野菜汤送到老人手里……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一龙头拐杖给老婆婆,又从口袋摸出二粒种子,交代用拐杖在地里挖个坑,种下种子盖好土,浇些水……而后老人飘然腾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话,把种子种好,不久果真长出了茶树,人们惊叹为神仙所赐的神茶,后来却被当官的知道,可因没能采到、喝到神茶恼羞成怒,把茶树连根铲除……老婆婆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拐杖刚出门,就看见几个男人正扛着一树根走过来,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树根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树根在空中打了三个圈,冉冉飞去,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长出了茶树……以后茶树发了,长成三株。这就是最早的的三株大红袍的来历。
    6、御封贡茶,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间寻找仙草秘方,途中遇一老汉跌倒树下险遭猛虎之害,巧遇太子勇猛相求……二人彼此叙述原由,老汉为报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用布包好飞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马直奔京城,将采来的茶叶煮汤给母后喝下,病情日见好转,连喝几天,母后病痊愈,皇帝大喜,连下二道圣旨:一是赐大红袍一件,每年寒冬为茶树御寒,二是封老人为护树将军,世代袭职,每年采制进贡,自此武夷山就把这三株茶树称为大红袍。
    7、贡茶珍品,说某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缘,便叫人把他抬回寺中,见他脸色苍白,体瘦腹胀,就将九龙窠采制的茶叶用沸水冲泡给秀才喝,连喝几碗,就觉得腹胀减退,如此几天基本康复,秀才便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谢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状元,并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见方丈道:“本官特地来报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听了,想这是救命的仙茶,一定要前往看看,于是方丈陪同前往九龙窠看那三株茶树,状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老方丈帮助状元了却心愿,带领大小和尚采茶制茶,并用锡罐装好茶叶由状元带回京城,此后状元派人把天心寺庙整修一新。谁知状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医无效,状元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营,年年采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这三株大红袍就成为贡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红袍的人从未间断过。
    二、从说纷坛话茶王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而大红袍则是武夷岩茶中之姣姣者,传说明末清初即有其名,1921年蒋叔南游记中有提到武夷山数处有见,如天心岩九龙窠(即现在有摩崖石刻大红袍三个字的一处,传系1927年天心寺僧刻)、天游岩一处、珠濂洞一处(也有人叫水濂洞),但非常遗憾的是,这些游记和调查都没有交代清楚这几处大红袍更具体的地点、属哪个寺庙茶庄、是否是同一种或同名不同种、茶树特征是否一样以及品质如何。1941年林馥泉的武夷岩茶的产、制销一文中也提到马头岩的磊石盘陀也有叫大红袍的,而记录大红袍采制全过程的则是九龙窠那三株。1958年笔者在福建长乐一中时,看到该校美术老师陈礼调到武夷山写生时画的九龙窠大红袍也是三株。1962年春中茶所从武夷山剪取大红袍枝条带回杭州扦插种植的也是九龙窠那三株大红袍。1964年春,福建茶叶研究所谢庆梓等二人来武夷山时,也是由笔者陪同前往九龙窠剪取那三株大红袍枝条带回福安社口。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笔者主持武夷名丛的挖掘、整理、繁育推广工作,对当时的岩茶产区天心大队(在大队长全程陪同下)逐村、逐户进行调查,对有关国营场及有关前辈、茶人也是多方了解,其中对大红袍茶树没有人提出天游岩、珠濂洞(或水濂洞)或马头岩的磊石、盘陀等处有此树存在。从武夷山著名的五大名丛茶树看,大红袍、白鸡冠、半天妖、铁罗汉、水金龟各有其特点,茶树产地最险要的要算是半天妖,生长在三花峰第三峰顶上,平时无人攀登,茶地面积约5平方米。水金龟茶树是生长在大路旁,它是靠打官司而出名的。白鸡冠茶树本身特征独一无二,嫩叶淡黄色时间长达50天左右。铁罗汉生长在鬼洞,树高达3.3米,而名气如此之大的大红袍,它生长在九龙窠悬崖峭壁的半山腰也是合乎情理,更何况传说中有人莫能登,驯猴采茶之说也。1927年,天心寺僧在茶树旁刻了大红袍三个字,当时在武夷山仅此茶树刻有名字,这样一来,更是树大招风,难免有负面作用:传有一达官贵人为了能得到大红袍真品,曾在离大红袍茶树不远处盖了一座小木屋住人看守(小木屋前几年失火被烧),以便在采制过程全程跟踪监督,但最终还是未能得到真品,天心寺僧为了大红袍名声,又不使茶树受损,因而后来有人传出说真大红袍已被寺僧用灶灰施肥烧死了,说是尽节了,相当牵强附会,有亦真亦幻之感,不论寺僧是否有意无意的误导世人,都显得欲盖弥彰,笔者认为寺僧为保护大红袍可谓用心良苦。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许多传言都无法证实除九龙窠半山腰的几株大红袍外,还有其他大红袍存在。事实上,目前武夷茶区还未听说有不同种的大红袍出现。
    从品质验证大红袍为茶王当之无愧。福建省茶叶研究所曾对武夷山众多名丛进行品质筛选、鉴定,最后首推大红袍。近几年武夷茶区新开采的大红袍茶叶品质大多反映出该茶种种质特征优异,尤其在2005年春茶期间多雨天气的情况下,各地种有大红袍的茶农大多认可其品质。其中有一位专事制作闽南型乌龙茶的茶人,第一次采制完大红袍就惊叹其品质的优异。
    从采制时间上看,据林馥泉1941年当时记载九龙窠大红袍采制时间是5月17日,2005年的市茶叶研究所按小开面采摘的时间是5月11日,中开面为5月16日,高山茶区为5月18日,现在的大红袍和60多年前的九龙窠大红袍采制日期基本相似。
    三、茶树王国里罕见的威严和尊贵
(一)专人管护
九龙窠那几株大红袍,当人们在山脚下仰望时,真有点貌不惊人(实际上树高达2米以上)然而人们却不能轻易接近它,不知从哪个年代开始,常年有专人看守,有过寺僧、士兵、农户,从未间断过,这在国内外可算是个典型呀!早些年,笔者与看护大红袍的人很熟,有一次陪同省茶叶研究所的人到九龙窠,客人要求上半山腰就近观察一下大红袍,不料被看护人婉拒,说要岩茶公司经理签字的条子方可上去,最后因没联系上只好在山脚下观望而已。大家感叹!对大红袍经理真善于利用手中权力……保护!
(二)威严、尊贵、高不可攀
九龙窠半山腰那九株大红袍几十年来,武夷山茶人没有想到要去剪枝繁育推广它(1962年和1964年分别有中茶所和省茶叶研究所剪了穗带回繁育外)。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大范围整理武夷名丛时,也没有人敢提出剪取大红袍枝条进行扦插繁育(虽然年年都有采制大红袍),不知是否对它熟视无睹,或没在意它,还是怕麻烦,还是忽落了,也没人敢偷,无人冒险……时至今日还说不清……
(三)专家关注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市政协科技组有委员提出如何保护大红袍……后来杳无音讯。1995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叶专业组于6月5日至9日,在武夷山市茶科所召开稀有茶树品种资源研讨会。研讨会纪要如下:
1、会议审评了新品种材料结果
……
2、会议确定今后加速繁育,区试的26种新品种材料
……
3、会议提出了如何保护国宝大红袍母树的措施意见:
6月8日与会专家(在詹梓金组长带领下)前往实地认真查看了6株大红袍母树的管理和茶树长势,而后专题研究并提出保护国宝大红袍母树的技术措施:
A:母树是稀世之珍,名闻中外,其品质独特。因年久树龄老化,为保护国宝大红袍,建议省、市政府拨专款进行改造、复壮,立碑文,介绍大红袍历史与保护条例,列入省级珍稀植物进行保护(当年省财政厅真的拨了八万元专款作为保护大红袍经费)。
B:在保护原有面貌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梯壁、梯阶与排洪,应进行维修、改善。
C:茶园土层浅、土壤板结、根系萎缩、枝条老化、长满地衣苔藓,茶园土质砂化严重,加上水土流失,造成有机质与多种微量元素缺乏。专家建议:茶园必须深翻,切断部份老根促进新根生长,增施有机肥与微量元素并进行客土,加厚土层。括除地衣、苔藓,剪除枯枝对母树老枝分期台刈更新复壮,人工除虫,改造后母树以养树为主,培养树冠,复壮后方可采摘。
D:九龙窠住有大红袍看护工人一家,因看护房年久失修,去年失火烧毁……建议重建……
E:通往九龙窠大红袍景点的石路台阶长久失修……建议重修道路、台阶……
F:以上保护措施,应由市茶叶研究所提出详细规划、计划、设计、技术措施,经费预算等上报市政府待批准后实施。
由于诸多原因,未能很好实施上述建议,如今大红袍母树仍在等待……
(四)大红袍母树产权、管理权备受关注
大红袍母树产权几经交替,而其管理采制权从没象现在这样受重视,从寺庙、农场、市茶叶研究所……为此,武夷山市人民政府于1995年5月29日专门发了文件……为进一步加强大红袍母树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5月25日晚市政府第二次常务会议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现将研究决定的事项通知如下:
1、大红袍母树是国有财产,由市政府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
2、市政府对市综合农场以往保护和管理大红袍母树的工作予以充分的肯定。
3、目前大红袍母树生长老化,急需精心管理,而从1994年开始大红袍母树的采摘、制作已由市茶叶研究所承担,市综合农场只承担看护工作,为避免对茶树管理的脱节现象,使大红袍母树能继续旺盛生长,市政府决定将大红袍母树委托市茶叶研究所进行全程的保护、管理、采摘和加工。
4、市茶叶研究所应本着对大红袍这一国宝和对武夷山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抓紧派出技术人员,落实管护工作。市综合农场应继续配合做好交接和管理工作。
在此文件之前和之后,也都有着不同形式的磨擦和争执,现代式的官司又使大红袍的身价上升了许多!
    四、大红袍真实的和不可思议的故事
    时至1995年,新植的大红袍已开始有少量投采,新茶一出,福建银芝集团就以每公斤3万元价格向市茶叶研究所购买了1公斤纯种大红袍转销国内外,近年也有韩国客人直接或间接向武夷山购买纯种大红袍。
1921年蒋叔南游记中记当年大红袍每市斤价值64银元,折大米4000斤。这在当时可谓比金贵。
1998年8月18日第五次岩茶节,20元母树大红袍首次举行拍卖,以后时有拍卖,具体情况如下:


大红袍拍卖记录

年份

地点

20克母树大红袍拍卖成交价

竞买人

1998.8.18 

武夷山

15.68万人民币

海外投资(澳州)有限公司董事长 许荣茂

2002.11.25

广州

18万人民币

广州南海渔村

2004.12

香港

16.6万港币

蒋小红

2005.4.13

上海

19.8万人民币

北京马连道茶园茶城董事长 马武

2005.4.17

武夷山

20.8万人民币

新加坡 陈汉民

  
   
    真不可思议……就这几株母树大红袍在短短几年间已有近百万“家产”。每年又新增了多少游客前来参观朝拜?然而它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究竟有了多大变化?人们也依然不可思议!
    五、武夷山茶叶研究所首推小包装大红袍上市
    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上已有各式各样的小包装茶叶在销售(其中包括武夷山大红袍),而大红袍这一品种是由惠安县一家茶庄生产,多以陈茶为主的拼配茶,主销东南亚,而大红袍的原产地武夷山却没有生产……
武夷山历来有许多茶树品种、名丛资源,能否科学利用这些资源则是武夷山茶人所必需认真考虑的。1985年上半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对此作了大胆的尝试,决定生产大红袍小包装上市,首先确定了茶盒的大小(净含量15克),然后把盒子的正面和背面的图案构思告诉画家(福建师大持启舆教授)。不久,第一盒大红袍盒子设计好了,正面以一片简单的红叶寓意大红袍红的特征,而不是用绿叶红镶边的写真形式来表达,背面以大红袍的真实场景配上传说中的官员朝拜大红袍这一画面来体现大红袍茶叶的贵重。
    不久,大红袍茶盒印刷好了。第一批茶叶原料也准备好了,连每盒单价都定好了,就等包装好上市试销了。但当时准备上市的不是一般品牌的茶叶,而是和神仙、皇帝、状元等等传说联系在一起的大红袍,这武夷山第一盒包装的大红袍投放市场将会有什么反映……该如何解释,当时虽考虑了许许多多,但心中还是有压力。正巧,时值全国乌龙茶学术研讨会9月中旬在武夷山开会,省里来了很多茶叶界专家,其中有张天福、詹梓金、林心炯、庄任等等,在会议期间,笔者同市茶叶研究所叶以发同志带着准备上市的小包装大红袍茶,分别向省里有关专家、教授谈我自己的想法及应对办法并征求行家的意见,结果完全获得他们的认可和赞许……不久,第一批小包装大红袍就出现在茶叶门市部商品柜上,事实证明了成功。当然也少不了许多议论。
    从上市到1990年,市场上就有了雷同包装的大红袍。从1991年新茶开始时,大红袍版面款式作了修改,净含量由原来的15克改为20克,正面武夷茶五大红袍改用陈橼教授的题字(1990年10月,笔者为武夷岩茶到安农拜访,请教陈教授,并敬请陈教授为武夷山大红袍题字,从此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生产的大红袍有了落款八三茶人陈橼题的款式,以后又一次为武夷山市北斗岩茶研究所题了武夷岩茶大红袍,落款九一茶人陈橼题。
    大红袍小包装从1985年首次面市至今已有廿年历史了,茶叶市场有了很大变化,武夷岩茶又一次面临考验。这其中风风风雨雨、辛酸苦辣、是是非非任评说……
    六、大红袍发展简历(史)
    1962年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武夷山九窠剪了大红袍枝条带回杭州扦插繁育作为引种种在品种园内。(1992年夏秋之交,又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名丛观察园中剪取很多武夷名丛,单丛等夏梢带回扦插,其中包括大红袍,标明来自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编号***号85年11月17日种)。1964年春,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培育室科研人员谢庆梓等二人带着单位的介绍信,来武夷山要剪取九龙窠大红袍枝条带回福安扦插繁育,来者是我同学,一路陪同到县政府办公室,县综合农场办理好手续,然后带到九龙窠,经看护人验证同意后,他们二个人就攀上大红袍茶地剪穗,待剪好下来时我开口向同学要几支扦插,没想到被婉言拒绝,说实话,当时对大红袍有兴趣,但并不很在意,所以也不介意。
    从1978年底到1982年,市茶叶研究所连续开展对武夷名丛进行挖掘、整理、繁育工作时,不知怎的也没把繁育九龙窠大红袍当成急事、大事来办,总认为大红袍茶树已在那里,有人看管,没问题,加上平时经常宣传大红袍,使之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久而久之而敬而远之。
    1985年11月,值参加省茶叶研究所四十周年所庆之际(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我一到所里,就私下里向培育室主任黄修岩提出要求希望在回武夷山时带几株大红袍茶苗回武夷山种,同学说:“你已不在市茶叶研究所工作了,管理方便吗?”我说:“为了顾全大局,我会把它当作一件大事办好的。”也许同学出于同情,“那好吧,等你坐车回去时,我会把茶苗送到车门口给你带回。”当我约好回武夷山的时间后,第二天,黄修岩主任真的给我带了五支正本大红袍茶苗,包装得很隐蔽,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它种好!那时我如获至宝,恨不得一步就到武夷山!最后于1985年11月17日完好地种在御茶园名丛观察园中某坪某段某行。回想当年,不知当时为什么只从省所引回五株大红袍,而不多引些?很多很多年后才知道!这五株大红袍是“秘密”的引回,所里领导不知道,这不近似于偷吗?大红袍的神秘又一次演绎着神秘的故事。
    五株大红袍小苗在御茶园里茁壮成长着!它承担着加速繁育的任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所育苗木已在岩内外种植。从此,纯种正本大红袍的面积年年在扩大,由于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比较稳定,能被大多数人认识,所以种质面积必将不推而广(原来这五株大红袍现处于留养时期,即休养生息,供观赏)。
武夷山大红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神秘的走出九龙窠,等了20多年后,绕了一个大弯,秘密的走回武夷山。平安定植在御茶园的名丛观察园中(又20年了),而后又不动声色的走进武夷茶区……如今,武夷山大红袍已有相当规模的面积。前后历经40余年,回首往事,心里感慨万千……
    七、真实的大红袍
    植株灌木型,树冠半披张,树高可达2米以上,主干尚明显,分枝较密,叶梢向上斜生长,叶长达10~11cm,一般在6~7cm;宽4~4.3cm,一般3cm左右,中叶型,近阔椭圆形,先端钝略下垂、叶缘略向面、叶绿光亮,叶肉稍厚微隆质脆、叶齿浅尚明27~28对,叶脉7~9对,花型尚大,花径3×3cm左右,萼5片、瓣6片,花丝稀疏稍长,高低不齐,二倍体,茶果中等。
    嫩芽梢尚壮,深绿微紫,夏梢叶更显带红毫尚显,萌芽、开采期比肉桂品种迟,一般在5月10日左右(缓冬年份)。2005年中开面采在5月16日,高山区5月18日后(2004年5月11日开采)。
初制工艺方面,宜中开面3-4叶,萎凋适度,以顶二叶失去光泽为准,摇青以三红七绿为界,过轻过重均不宜,香气显,红边适中即可杀青,烘焙足火均应保持原味为准,只要掌握得当,制优率比较高,在2005年春茶各品种品质对比中,大红袍多有桂花香或棕叶香,种质特征发挥明显。这与1941年林馥泉所描述的大红袍九泡尚有桂花香相似……
    八、大红袍与北斗
    名丛北斗,原称“北斗一号”,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于1984年2月19日从市茶场的竹窠新种的茶园中挖取11株北斗茶植于御茶园第一坪某段某行,后来发现北斗有二种,园叶早芽一株、长叶迟芽10株。据说迟芽的比早芽的品质好。在市茶叶研究所名丛观察园中北斗植株树型比大红袍大,分枝不如大红袍密,叶片比大红袍大而稀,萌芽开采期比大红袍早七天左右,在品质的比较中更显不同,在1987年到1996年十年间,市茶叶研究所连续对武夷名丛进行品质鉴定筛选,各产地所制北斗茶一直未能进入前十名。从两种茶树植株形态特征到毛茶品质来判断,显然不同种,即北斗不是大红袍,当然以后若能用植物生物技术方法鉴定,定能拿出更具体数据证明不同种。
    至于市场上的北斗茶,商业手段较明显,茶人不知对此现象有何觉察?否则被当作笑料流传!
    另市场上还流行有大红袍一代、二代的说法,有些人甚至还说目前市场上卖的还不是一代、二代,而是三代、四代。大红袍是用无性繁育的,这与福建省许多无性系茶树品种一样,亲本的优点能遗传而不变异,目前武夷山茶区所种植的大红袍,据笔者所了解,其苗木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市茶叶研究所引种的,从未听说有变异或其他反常现象,而且发展纯种大红袍的时间并不长,又不是用种子播种繁育,根本不存在变异和代数之分,若说大红袍有一代、二代之分,按此观点推理,那么肉桂、水仙、铁观音品种现在是第几代?真不知这种“学术”观点有何根据?如此弄不清事实,则混淆视听,损害大红袍的声誉,损害茶农和消费者的利益。
九、加强对大红袍的科学研究
    大红袍是武夷名丛中极具特征的一个茶种,属于迟芽种(目前尚未审报为品种),笔者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只要选择土质好的茶地,在武夷山茶区种植不存在风险。但要进一步对这一种质进行研究。对此,省农大詹梓金、孙威江两位教授极为关注,也认为必须进行不同区域对比试验,验证在不同区域相似土质的情况下,大红袍种质(品质)特征差异程度,植株特征变异以及产量、各种抗性,希望加大科研力度,摸清大红袍特征,尤其是初制工艺,然后渐进推广之。
    在茶叶生产中,对茶树品种历来提倡使用良种,而且要早中迟芽种合理搭配,即良种多样化,在当前良种茶苗较多的情况下,不能困为大红袍名声大,品质特殊而大种特种,何况大红袍也不能取代其他茶树品种的特色,大红袍也必须和其他良种合理搭配,以保证能最佳地发挥大红袍的品质特征,这样才能保持大红袍的声誉,保持武夷岩茶的正常发展。

 

----------------------------------------------
网络实名:武夷岩茶、武夷山大红袍
通用网址: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在线  www.wystea.com

2006-01-15  

 

返回茶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