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位置导航:

首页 >> 武夷山大红袍 >> 正文

 


品鉴大红袍尊重历史与现实


发布日期:[12-02-24 ] 收集整理:[武夷山奇苑茶业公司]



    大红袍既是茶树的名称,也是茶叶产品的名称;两者有联系,但茶树不等于茶叶产品。

    大红袍历史上是存在的,历史上绝不止九龙窠一处有大红袍茶。根据武夷山赵大炎先生《漫话武夷茶文化》一书所引“蒋叔南游记”所载,除了九龙窠外,还有天游岩,珠帘洞两处有此茶。而据姚月明先生回忆,“当代茶圣”吴觉农四十年代在武夷山进行过茶种调查,在北斗岩也发现过大红袍茶。可见大红袍作为一个茶树品种是广泛存在的。

    因为现在武夷山九龙窠“大红袍”摩崖石刻,是民国三十二年县长吴石仙书写,由天心村石匠所刻的,因此有人推算“大红袍”得名于1943年。这种说法有点简单化。1921年蒋希召著的《蒋叔南游记》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写道:“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可见,在1921年之前武夷山肯定有“大红袍”茶了。还有清朝道光年间,著名学者郑光祖撰写的百科全书《一斑禄·杂述》卷四里写道:“……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建”,即指建宁府(现建瓯市),武夷山当时隶属建宁府管辖;“旗”,指的则是茶,古代新采茶芽状似旗、枪,古人常以“旗”、“枪”比着茶叶,按照“五十年来盛行于世”推算,也就是说“大红袍”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名扬天下了。足见,“县长命名说”不准确了。


    在目前史料以及地方志中,没有任何关于皇帝御封大红袍茶的记载。 据武夷山老茶人们所忆,大红袍的前名是“奇丹”,而在白纸黑字的史料中,也没有任何关于奇丹的记载。 唯一可以证明大红袍名称由来的,是九龙窠的摩崖石刻“大红袍,民国三十二年吴石仙题”。吴是民国初崇安县长。至于将吴所题字搬上摩崖,据传是天心寺僧所为。而民国32年是公元1943年。

    人们常说的大红袍是指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石壁上现存的6棵茶树。从石刻旁上层第一棵算起,依序编号,上4棵(史称正本)1,2,3,4,中层为5,底层为6。这六棵茶树虽属同一类型,但由于也是由武夷山菜茶有性群体长期自然杂交演变而来,因此存在个体差异。大体分为3个不同株系:3、4号,2、6 号,1、5号。3个株系怎么不同及历史故事就不说了。其中5、6号是1980年建九龙窠名丛圃的同时,在大红袍原处连接石砌填土梯层,补植母株大红袍2丛,致使大红袍现有母株共6丛。

    天心岩九龙窠大红袍有正副之分,现在天心岩九龙窠石壁上现存的6棵茶树。其中有一棵是副本大红袍,正本在50年代已经死亡。

    一是根据陈舜年等著的《武夷山的茶与风景》一书《上篇·茶》有记载大红袍有正副之分。“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

    二是根据张天福老先生说原来的“大红袍”茶树在距离现在“大红袍”不远的地方,就在一个大岩壁下的路边,树丛也将近一米,上面有水滴从数丈高的岩壁上滴下,终年不干,正好滴在茶树上,茶叶非常茂盛,可是在五十年代就死了。三是民间说法,说的是人们把“正大红袍”改称为“大红梅”,以混淆视听,更好的保护“大红袍”。据1951年担任“大红袍”母树所在地天心村土地改革小组组长,现已八十高龄的傅志美老人的回忆,确有其事。现在“大红袍”附近是有一丛大茶树叫做“大红梅”,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枯死了。张老在关注武夷山的茶业、茶农的同时,也十分关注武夷山的名茶,由于建厂事务繁忙,张天福到武夷山将近一年,尚未去察看武夷山久负盛名的大红袍。1941年的一天晚上,福建示范茶厂技师兼武夷制茶所主任林馥泉来到张天福的宿舍,说明天带你去看大红袍。当时大红袍由天心寺的僧人严加管理,由于通道不畅,外人也不易进入九龙窠参观。林馥泉就任武夷山星村制茶所主任后,为进一步了解大红袍的产制情况,特意到天心寺了解情况,得知天心寺请了一位茶师专门管理寺院茶园并制茶,大红袍茶每年均由这位茶师秘制,技术并不外传。因此林馥泉就以学做茶为理由,虚心求教于这位茶师,得到他的好感并结拜为兄弟,这才应允让林馥泉接近大红袍进行考察。第二天,张天福跟随林馥泉来到云雾缭绕的九龙窠,在僧人的引导下,看了现在半山崖位置上的这三棵大红袍——奇丹,旁有石刻“大红袍”三字,每年在此树前公开举行采制仪式,也看了在附近不远处的另一棵奇丹。而这棵独处一偶的茶树,给张天福留下了深刻印象。半个世纪之后,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这棵茶树长得十分茁壮,这棵树枝的外围有二人合抱之大,高约90厘米,远胜过半山崖上的那几棵,天心寺的僧人给予这棵茶树以特别的管理,因为当时天心寺所产大红袍的茶叶乃秘密地釆自这棵奇丹。这棵茶树所处的茶园位置也很好,它的一侧是广阔的岩坡,离其根部约一尺处,有一条细细的泉水终年泊泊地流淌着,这是得天独厚的宜茶环境。张天福饶有兴趣在这棵奇丹周围转来转去,仔细地考察它的树形叶状与生长环境。他认为这棵树长的这么好,除了管理好之外,一侧细细的泉水是另一个重要因素。这支泉水极小,似乎只够湿润这树周围的地,因此,它从山上带下来的营养物质,有可能是被这一片土壤完全吸收了,而不会流失。由于它终日不绝,又使这片园地十分湿润,从而有利于茶树的生长。他向引路的僧人细细打听天心寺生产大红袍的情况,僧人告之,由于他的身份特殊,才向他介绍这棵树,而对一般的来客,只介绍过半山崖上的那几棵树,而且那里也雕刻着大红袍的茶名。这其中似乎有一种悬机,但不为外人知,张天福为此着了迷,久久不愿离去。不久,张天福与林馥泉在永安参加一个宴会,他们在席上,遇到了一位省公路局的官员,他经主人介绍得知张天福是茶叶专家后,他轻声神秘地告诉张天福,这次来上任,住在天心寺,因为寺中有一位和尚是他的同乡,所以秘密地带他来看大红袍,可惜的是随同而来的太太未能得到僧人的同意,没有看成大红袍,因为当时寺院不让妇女进那一个茶园。张天福心中一惊,就问他看的是哪一棵大红袍,他说和尚就给介绍了一棵单独生长的大茶树。张天福心想这就对了,这棵大红袍是天心寺所秘藏的。两年后,林馥泉往永安农学院完成他的毕业论文:“武夷茶叶的生产制造与运销”,毕业后经友人介绍赴台湾经营茶业。1954年,张天福与省农业厅副厅长的一次公出中,一同来到武夷山,张天福心中惦念着那些大红袍,就向厅长做了介绍,厅长想去看看。第二天,两人起了一个大早,一路来到九龙窠,看了半山上的三棵大红袍后,张天福说里面还有一棵同类的,于是两人进了山沟,但张天福看来看去,就是找不到那一棵茶树。这时他发现不远处有一个人正在茶园中锄草,连忙上前打听,此人一抬头,张天福就认出了他,他也想起张天福了。原来此人原是此山上的一个岩的包头主兼保长,当年张天福在山上做茶时常打交道。他告诉张天福,解放后,他被派遣到就龙窠看茶园。张天福就问是否知道这附近有过一棵单独的大红袍茶树,他说知道。张天福又问现在我怎么找不到那棵树?那人说已经没了。张天福一听就急了,要他说个究竟。他说前一年春天,听说一位小师傅管理那棵茶树时过于勤快,给那棵茶树下了一大簸箕的草木灰,不久,这树就慢慢地枯萎了。

    姚月明与北斗一号,1942年至1945年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叶鸣高先生跟随吴觉农(中国十大茶人之一)先生在武夷山研究武夷名枞及病害,对武夷名枞进行了长期的收集与研究,写成《武夷名枞检索表》,对武夷名枞精确对样。 姚月明对大红袍的培育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1953年至1955年,姚月明随叶鸣高和陈书省两位老茶叶专家在武夷山进行武夷名枞调查。这期间,姚月明从大红袍母本上剪了几根长穗,扦插在实验场办公室后面,并且已经存活两棵。1958年这里建机场,这两棵珍贵茶苗不幸被拔除。文革时期,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迫离开茶叶实验室,下放到茶场农业区内种水稻。但姚月明仍偷偷利用业余时间培育大红袍,前前后后曾三次上北斗峰剪大红袍苗穗,培育出来后沿用吴觉农先生当初的命名“北斗一号”。

    陈德华与九龙窠大红袍,源于42年前。那时,他刚从福安农校毕业,分配到武夷山茶科所工作。初次在九龙窠见到大红袍母树时,他还没有多少想法。然而,没多久后的一天,省茶科所来了一位熟悉的校友,说是奉上级之命,要剪一点大红袍母树的穗条作科研之用。陈德华陪同他去时,出于好奇心,也想弄两穗到自己种种。令他想不到的是,居然被这位校友严辞拒绝了。说没有上级的指示,任何人都不能动一片叶子!这事给了陈德华极大的刺激。这是怎么回事?武夷山的茶树,武夷山的茶科所不能试种?他嘴里没有再说话,心里却暗暗发誓:等着瞧吧,终有一天,我会试种成功的。话是这么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差不多二十年之后,陈德华当了茶科所所长之后,这个梦想才得到实现。1985年,在一次省里召开的茶业会议上,陈德华又碰到了当年那位老校友,他开玩笑似的说:现在,你该可以给我一点大红袍了吧?那位校友很爽快地答应了。带他到茶树品种园里,从当年移栽的大红袍种树上,剪了5根穗条下来。陈德华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带回家。也许是天助人愿吧,这几棵大红袍长的很好,很快就有了收获。

    现总结:我个人认为,历史上绝不止九龙窠一处有大红袍茶。除九龙窠外,还有天游岩,珠帘洞,北斗岩。其中九龙窠大红袍最有名,分为正副本,正本在九龙窠旁现已死亡,副本为九龙窠石壁上现存的6棵茶树的2号,其中1号为奇丹,3、4号一个品系可能和姚月明培育的北斗一号,北斗二号是一个祖先。陈德华培育的是2号大红袍副本的无性后代。还有一种可能是陈德华培育的是奇丹,真正历史传说的大红袍已经消失。天心寺僧云:“大红袍茶以嫩叶呈紫红色而得名。”此说较可靠,大红袍产地则所传不一。蒋叔南《游记》说:“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寺不能满一斤。天游观亦十数两耳。”说天心、天游二岩皆有大红袍。而九龙窠刻石命名亦“大红袍”,是1927年所刻,系寺僧怕游人乱采真本,而在较难攀登之半崖上,求时任县长吴石仙为之。该树实为名丛奇丹。由于有县官吴石仙题刻,便当作大红袍。林馥泉五十多年前调查称:“得寺僧信任,看到最后一棵大红袍真本在九龙窠的岩脚下,树根终年有水依岩壁涓涓而下,树干满生苔癣,树极衰老。”经岩茶泰斗姚月明与老茶师陈书省以及叶鸣高等调查有三处之说,一说在九龙窠脚下,已较衰败;二说在火焰峰,已衰败不堪:三说在北斗峰,也较衰败。60年代姚月明再到三处寻根,剪了十多穗,成活三株,称“北斗一号”。九龙窠称“北斗二号”,后恢复原名大红袍,繁殖300多株。多年试验制作率极高,香气滋味极受赞赏,现已较大面积栽种于各山岩。 六棵树里面没有北斗,历史上传说的大红袍,可能是奇丹也可能是北斗,如果是北斗,那六棵树里面没一颗是历史上传说的大红袍。姚月明从北斗峰选育出北斗,因而得名,当时他是没有条件从六棵树选育的。陈德华引种出来的正本大红袍则是奇丹。

    民国时《蒋叔南游记》中记载,除了九龙窠,天游岩、珠帘洞等处也有生长。产量极少,不过一、两斤,因此价格昂贵。岩茶专家姚月明回忆,当代茶圣吴觉农四十年代初在武夷山进行茶种调查时,也曾在北斗岩发现过大红袍。奇丹之所以改名大红袍,据说是当年吴石仙游览天心寺时,僧人以茶招待。吴品赏之后,大加赞叹。于是,主持便带他去九龙窠看茶树。时值黄昏,夕阳如血,丹岩如火,映衬的茶树红光闪闪,如同披了一件红袍。吴石仙问起茶名时,主持脱口而出:大红袍。

    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石壁上现存的6棵茶树。从石刻旁上层第一棵算起,依序编号,上4棵1,2,3,4,中层为5,底层为6。大体分为3个不同株系:3、4号,2、6 号,1、5号。其中5、6号是1980年建九龙窠名丛圃的同时,在大红袍原处连接石砌填土梯层,补植母株大红袍2丛,致使大红袍现有母株共6丛。

    6棵母树北斗4株、奇丹1株、雀舌1株

    或由于6棵母树大红袍有3个品种,北斗1号、北斗2号和奇丹。

    或6棵母树大红袍有4个品种,北斗1号、北斗2号、大红袍和奇丹。

    姚月明培育的北斗一号,北斗二号是一个祖先。系四十年代初,当时中央茶叶研究年于北斗峰采集而得,因有"正""副"本之别,故命名为北斗一号、北斗二号代之。最初的北斗中分化出了圆叶和长叶两个亚种,他便将圆叶的称为北斗一号,长叶的称为北斗二号。

    或1号奇丹,2号是陈德华培育大红袍,也就是历史大红袍,3、4号和姚月明培育的北斗一号,北斗二号是一个祖先。

    或1号奇丹,2号陈德华培育大红袍是正宗历史大红袍,姚月明培育的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则是单独北斗品种。

    或九龙窠大红袍1、2、3、4(一说奇丹,一说1号奇丹、2号就是正宗历史大红袍副本)是北斗二号,后恢复原名大红袍,也就是陈德华培育大红袍,北斗峰姚月明培育的北斗一号是正宗历史大红袍,也就是死亡的那棵一个品种。

    或陈德华大红袍是奇丹,(一说奇丹,一说2号就是正宗历史大红袍副本),历史上传说的大红袍,可能是死亡的那棵,那六棵树里面没一颗是历史上传说的大红袍。它和北斗是同样的, 姚月明培育的北斗北斗峰采集而得,和历史正宗死亡正本大红袍是一个品种,当时他是没有条件从六棵树选育的。陈德华引种出来的正本大红袍则是奇丹。

    天心寺僧云:“大红袍茶以嫩叶呈紫红色而得名。”此说较可靠,大红袍产地则所传不一。蒋叔南《游记》说:“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寺不能满一斤。天游观亦十数两耳。”说天心、天游二岩皆有大红袍。而九龙窠刻石命名亦“大红袍”,是1927年所刻,系寺僧怕游人乱采真本,而在较难攀登之半崖上,求时任县长吴石仙为之。该树实为名丛奇丹。由于有县官吴石仙题刻,便当作大红袍。林馥泉五十多年前调查称:“得寺僧信任,看到最后一棵大红袍真本在九龙窠的岩脚下,树根终年有水依岩壁涓涓而下,树干满生苔癣,树极衰老。”经岩茶泰斗姚月明与老茶师陈书省以及叶鸣高等调查有三处之说,一说在九龙窠脚下,已较衰败;二说在火焰峰,已衰败不堪:三说在北斗峰,也较衰败。60年代姚月明再到三处寻根,剪了十多穗,成活三株,称“北斗一号”。九龙窠称“北斗二号”,后恢复原名大红袍,繁殖300多株。多年试验制作率极高,香气滋味极受赞赏,现已较大面积栽种于各山岩。

    九龙窠的六株是母树。。早年的宣传问题一提大红袍就是那六株,每种茶都有母树,没听过喝铁观音要喝母树的呵! 大红袍在风景区内近年也发展了不少。另外天星岩也有同大红袍相同品种的茶树,后来被命名为 北斗一号 此外大红袍一般都是由这六个品系中的四到五种混合制成,所以各家的大红袍口感品质都会有出入。其它的还有中间工艺产生的问题等等。。 总的说来,大家要认识母树的概念。不然的话天下人几乎都喝不到真茶了。之所以命名“北斗一号”(其实还有北斗二号),那是因为在北斗岩上发现了另一棵大红袍母树,由此无性繁殖出了大红袍幼苗。

    在蒋叔南《游记第一集》说:“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满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说天心、天游三岩皆有。而有九龙窠刻石命名变“大红袍”,是1927年所刻,系寺僧怕游人乱采真本而于较难攀登之半崖岩壁上为之。据林馥泉调查证实,该树(原三丛,现四丛)实为名枞“奇丹”,决非大红袍。而真本(大红袍)究在何处,众说纷云;一说在北斗峰(系四十年代初,当时中央茶叶研究年于北斗峰采集而得,因有"正""副"本之别,故命名为北斗一号、北斗二号代之);二说在火焰峰(系陈书省老茶师从内在品质角度上肯定的);三说九龙窠(现石刻之处),而天游之说早已消失。为弄清大红袍名枞产地,五十年初笔者随叶鸣高、陈书省专门调查武夷名枞,看到三处大红袍茶树并采集过标本,可惜文革中遗失),感到三地茶树特征不同。六十年代初又至各处,北斗、火焰之树已衰败,近于死亡。被野草淹没,仅勉强各剪数穗扦插,(各活一株,九龙窠的活一株)将四株三样之苗植于一穴,随树龄之增加,原不同之特征渐趋一致,疑原系一株,分植三地,由于地理环境和小气候的不同而形成某些生理上的差异,在上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又逐渐恢复其共性,故又以此为母树剪株进行无性繁殖,所得苗木移栽于“九龙”小气候之茶地。后又分植于天游茶科所,每年采摘鲜叶单独初制,并与现在“奇丹”作品质对照,近十年来均具品质优势而高于“奇丹”。

9 7 3 1 2 4 8 :


【奇苑茶业公司茶事生产活动】
4月30日观察百年老枞水仙萌发情况
4月27日采制土国在水仙(详细图文报道)
4月26日采制天心岩水仙(简略)
09年春采摘九龙窠品种茶
武夷岩茶丹桂开始制作
更多>>>>

公司茶园基地

(点击照片可放大)

九龙窠(一) 九龙窠(二)
北斗峰茶园 天心庙前茶园
天心岩火焰山茶园 天心岩土国在茶园
水帘百年老枞水仙 牛栏坑茶园
慧苑竹窠茶园 悟源涧茶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公司荣誉 | 汇款方式 | 网上预订 | 在线帮助


Copyright © 2003 - 2008 武夷山奇苑茶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咨询电话:0599-5152999

地址: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新村208号
本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登记备案(闽ICP备05000867号
建议使用 IE 5.0 或 NETSCAPE 4.0以上版本进行浏览,最佳显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