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位置导航:

 首页 >> 茶人茶事 >> 正文

 


张天福与武夷岩茶


发布日期:[08-11-07 ] 收集整理:[武夷山奇苑茶业公司] 




善于管理  改良技术

张天福虽然是个农业科学家,但也善于茶叶经营管理。茶园管理是张天福茶叶生产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他认为做出好茶的根本,在于有优质的茶青,而优质茶青来源于高质量的茶叶种植管理。他反对一种观点,那就是认为,茶青不好,但只要做茶技术好,一样做出好茶。因此,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张天福就十分重视茶园的精耕细作,为求茶树之树势能保持均一美观,增大采摘面积与生产效能,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增加并调节产量及改进茶业品质。他十分重视对茶树实行修剪。各茶区所种植的茶树,除1~2年生幼苗因未达其相应高度尚未举行摘心或修剪外,所有老茶园赤石场茶园,均于6月间举行修剪。又由于老茶园中茶树年龄以30~40年者居多,而赤石茶场则仅有1~2尺高3~4年生幼苗,故其修剪方式不同。幼苗实行表面修剪,以促侧枝与幼苗抽发并造成株式;老茶则因过去人未修剪,以促侧枝与幼苗抽发并造成株剪方式不同。幼苗实行表面修剪,以促侧枝与幼苗抽发并造成株式;老茶则因过去从未修剪,树势参差不齐,故多行重修剪,且有一部分施行台刈,以促其更新。这使示范茶厂获得了优质的茶叶原料,为其生产优质茶提供了基本保证。
张天福不仅重视生产技术问题,还十分注重企业文明建设。在工区里大量种植果树与其他树木:种植蟠桃198株,水蜜桃190株,梨250株,枫树5000株,合欢500株,黄檀500株,白杨1000株,按树300株,枫香300株,侧伯200株。花有福禄考、金鱼草、石竹、飞燕草、金盏花、万寿菊等30种。他认为庭园环境布置是否优美,直接可以表示工作精神,亦能间接增加工作效率。茶厂土地广大,傍公路,临崇溪、瞻武夷,风景秀丽,交通便利,天然环境既佳,再加以人工之点缀,如在各建筑物附近,布置花坪,种植行道树,风景林,环境十分优美。
在工场的布置上,张天福引进当时科学的茶厂结构,特别重视萎凋室与机械工场的设计。示范茶厂的萎凋室采取两层楼式,使用鱼鳞板壁,萎凋室长25.20米,宽9米,四面安有玻璃窗,可以开关调节空气温度。上下楼层各设置萎凋帘160幅,萎凋架即利用屋柱构造,此种设计为张天福与同仁们首创。楼上的萎凋帘为竹制,自在式,楼下的萎凋帘为纱布制,紧张式。每帘宽2市尺,长10市尺,以每平方市尺摊茶2两计,则24平方市尺,可摊茶3斤,两层320幅,可摊叶960斤。楼上地坂开有落叶孔,萎凋后的茶叶可从此孔洞直接倾倒入楼下的运输工具中,便利萎凋叶运往机械工场加工。萎凋室左边,建有过雨亭,以便利称茶并登记工作。照机械工场各机器生产能力,每日至少可制干茶1000斤,则所需茶叶量为4000斤,此座萎凋室最多可容纳茶青2000斤。
机械工场为单层式车间,砖墙,长26米,宽12米,其中分设机器间、引擎间与二间火炉间。机器间安装揉茶机、干茶机各两架,揉茶筛分机、干茶筛分机各一架,全部机械均为纵列高架装置,悬有两个横轴,开动后工作便利生产安全。所有机件均由南平福电工厂承造并安装。在工场后方,附建发醇室一间,用最新方法装置水管、水幕、通气窗等,力求适合于红茶制造的发醇环境。
在生产上张天福重视改良技术,对于传统的种种不合理的制茶方法,代以科学方法,以改善品质,提高闽茶地位,他采取了几个主要措施:
(1)分级收购毛茶。收购优良毛茶是改进茶叶品质的根本。福建示范茶厂设立后,张天福一上任就通知各分厂与制茶所,要求他们在收购毛茶时应严格分级审验,品质差的茶叶拒绝收购。审验时由技术人员会同茶师认真审评,按总厂拟定的审验标准,对茶叶条索、色泽、香味、水色、滋味、叶底、火候等各项指标,严格比较,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限制收购。所有毛茶样茶,都要装罐保藏,以备日后比较之用。这一项措施的实行,使福建示范茶厂的茶叶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也使当地茶农认识到种好茶制好茶可以卖到好价钱,提高了他们种好茶、做好初制茶的积极性。以销售促生产,是张天福企业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2)改善厂房管理。由于福建茶叶生产特别是武夷山的传统上是以个体农户、以岩厂为单位的小农生产,一口锅、一个炉、一个工棚就可以制茶了。但张天福心目中的茶厂是一个以规范的厂房与设备组成的企业,建设这个示范茶厂就是以示范推广企业生产为目标的。因此,他不但在厂房建设上找专业建筑商承建,而且重视厂房设计与设备管理。如工作时间厂房中的光线是否有利于工人操作与观察,小型工具配备的位置是否方便于操作。这些考虑充分体现了张天福企业管理中的人本主义的思想。他知道只有充分体察工人的感受,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人的生产力,且不损伤工人。
(3)改善精制技术。张天福非常重视茶叶精制,因为这是关系到武夷山岩茶品质的关键环节。在改善精制技术方面,最重要的是对毛茶的再加工,视其干湿程度,分批烘焙。由于改良了对茶叶的筛分方法,提高了拣剔标准,将采摘时间的迟早作为分批的标准,匀堆力求均匀等,因此,在当年第一个制茶季节结束时,各分厂与制茶所的各项工作已获得不同的成绩,如福鼎分厂在茶叶拣剔上非常突出,福安分厂对茶叶分批做得很合理,政和制茶所进行一人三筛的实验获得成功。张天福总结了这些经验,及时给予推广,要求各单位日后照此办理,并继续努力。
(4)改良茶叶包装。张天福对于茶叶生产的要求是总成系统的,不但重视种植与制作,而且也重视产后的贮运环节。他要求各分厂与制茶所制成的茶叶,必须按照茶叶包装规定办理,而价格较高的茶叶,其包装材料要特别考究。如武夷岩茶及正山小种用白铁皮为包装箱,在山上的茶厂装入茶叶后,立即用锡条熔解封口,此为当时全省箱茶中所仅有者。这样封装的茶叶运到山下的茶行,按交易的需求开箱评审分装,可以保持与刚制成时相当的质量。因此各厂均重视这一环节,并进一步改良了工艺,如福鼎分厂就研究使用骑钉及木箱角包铁,此外由锯木厂提供机锯标准的茶箱箱板。
(5)审评样茶。武夷岩茶的审评是一个重要环节。由于评审茶叶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即要有实践经验,又要有一定的文化。当时闽北山区的茶农,文化水平普遍很低,福建示范茶厂一时无法聘到合适的茶师。为了不影响茶叶生产,张天福本人兼任评茶工作。总厂与各分厂所制成的茶叶,除由当地评完等级后,均扦样送到总厂部交由张天福复评,提出评价及改进意见,交各单位技术人员参照执行。

发放贷款  扶植红茶

正山小种脱胎于武夷茶,原是武夷茶中一个花色品种。明末,武夷与贡熙茶,飘洋过海扬名欧洲。最早出现红茶名称是《茶叶全书》记载的:“1705年,爱丁堡金匠的广告:绿茶每磅售16先令,红茶(BLACK TEA)三十先令”,《茶叶全书》还在《茶叶字典》注:“武夷(BOHEA)中国福建武夷山所产的茶,通常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从《茶叶全书》来说,则武夷的含义,除包括武夷茶外,也包括红茶,故小种红茶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我国从明代以后,已从单一的绿茶类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多种茶类,其中最主要是红茶、绿茶和乌龙茶。
正山小种是红茶始祖,桐木关则是武夷红茶发源地之一。正山小种的形成,据传明未清初,时局动荡有一支部队,从江西进入福建,过桐木时占驻一家茶厂,当时茶青进厂无法及时处理,因积压发酵变成黑色并产生了特殊的气味。军队离去,厂主心急如焚地用锅炒和用松枝熏烘,烘干后稍加筛分就装篓上市。未曾想到在福州茶行上市,从此深受外国茶商欢迎,从此形成一种独特的加工方法,由此产生了桐木小种。为分别仿制的烟小种、假小种,便称正山小种,产生了红茶。①
桐木境内岗峦重叠,森林密布,山间小路纵横,岭路崎岖,溪流狭窄,水路不通,气候寒冷,雨量充沛,常年云雾笼罩,日照短,为天然宜茶之地,正山小种之能独负盛名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分不开的。
20世纪30年代,由于战乱频繁,海口封锁,正山小种生产一路下滑,由于山高岭大,人烟稀少,茶园荒芜,正山小种产几乎绝迹。
1940年,张天福到武夷山办示范茶厂,首先想到的是考察当地制茶传统,只有技术上的传承,然后才有科学上的创新。
这一年的秋天,张天福来到桐木关,住宿山村茶农家,深入了解情况,分发资金,动员茶农重建茶园。并将福建示范茶厂的“正山小种红茶示范基地”的总体管理工作计划,交给茶农江润梅,这是正山小种的第一个传承人。
张天福应桐木关茶农的请求,组织了茶叶生产合作社,福建省示范茶厂派出工作人员会同崇安县政府的合作指导员,组织了龙渡、三港、庙湾三个合作社。合作社贷款分三种,由示范茶厂直接贷放。贷款方式:信用贷款:在组织合作社登记时发放,指定为修缮厂房,购置制茶器具,雇用茶工工资,每百斤所贷国币30元。开山贷款:在开始制茶时贷放,指定用作制茶的必要费用,每百斤贷国币10元。 下山贷款:在毛茶挑运下山时贷放,每百斤贷国币30元。
张天福到桐木关发展茶农互助合作社,使这个偏僻地区红茶频临衰亡的茶叶得到复生,桐木茶园由此恢复了生产,桐木关茶农在青黄不接之际,又有了生活来源,使得正山小种得以延续发展,为解放后正山小种复兴奠定了基础,他与桐木关茶农江润梅等结下深厚的友谊。

评茶论质  指导生产

在办示范茶厂时,认识到武夷茶是全手工小批量生产,质量差异太大,因此在制茶时,很需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评茶师。当时有一位闻名的评茶师陈书省、应聘多家茶厂任评茶师。张天福上门礼聘他出任示范茶厂的评茶师时,他因太忙无法分身,但感到张天福的诚意,同意挤出时间进行评茶技术切磋交流。因为请不到驻厂评茶师,身为厂长便自己兼任评茶师。通过耐心请教和大量实践,结合亲身在岩厂制茶的心得体会,提出结合评茶时提高岩茶和发展岩茶制法的意见和措施,也给自己的评茶功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天福在武夷山制茶评茶的长期工作中,炼就一身过硬的审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评茶经验。
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多次被聘请担任商业部以及省内外名优茶鉴评会与各级各类茶王赛的主评委。张天福在评茶中坚持一丝不苟,公正合理,精益求精的评茶技艺,评出好茶,也评出令人信服的声望,他评出的乌龙茶茶王,屡屡创高价。
张天福不仅在评茶方面,识茶辨茶,不断推出精品,他还总结了数十年的经验,为乌龙茶的评审制定了标准规范,制定标准和评定室、评茶台、标准器具的设施。
1984年发表了《乌龙茶的审评》,他的《福建乌龙茶》成为我国评茶的范本。
他总结了几十年审评工作经验总结说:茶叶品质审评是贯穿于整个茶叶活动的始终,从茶树品种、栽培、采制以及包装贮运等一系列的活动,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都会在审评中做出客观的鉴定,藉以指导生产、提产品质,促进茶叶发展。因此,他指出:“审评人员,必须具备制茶的基本知识,评茶经验,灵敏嗅觉,同时,还要熟悉各类茶叶品质规格和产销情况,方能胜任。”①
 
开启半机械造茶的先河

1941年在武夷山示范茶厂任厂长期间,发现传统的手工制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茶叶的揉捻,用脚踏非常不卫生,用手揉捻又难以达到脚踏的力度。再者,当时农村缺电的现状。反复钻研自己设计的揉茶机,请了一位当地木工制作出了中国第一台适合茶农及小型茶叶加工厂使用的手推式的“九一八”揉茶机,结束了茶农用脚踩于揉茶的历史。
1942年张天福受聘于协和大学,教学之余,重新审视了在武夷推出的九一八揉茶机,认真分析了这台揉茶机,在实际生产的优点,结合茶区实际生产情况,不断加以改进,使之逐步完善定型。最初是一机双桶,后改为方形的单桶,由单动的再改为揉桶与揉盘双动。
1945年在《协和大学学报》上刊出了一篇为《“九一八”揉茶机的构造与用法》的论文,再继续钻研改进,相继推出了“五三”式、“五四”式揉茶机,并在销茶区普通推广应用,开启了半机械造茶的先河。
1941年10月,福建省建设厅在永安市举行工商品展鉴会,借以促进生产,增强抗战力量。张天福组织产品及厂务概况材料送永安展览会陈列与报刊刊登,当时由示范茶厂职员准备大挂图10幅,手工制茶工具模型1套,计35件,各种标本27份,精制茶叶样品15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示范茶厂示范牌大红袍。还有“九一八”手摇揉茶机模型1具。这些倾注了张天福三年经营心血的展品在永安陈列时,获得参观者的一致赞许。会后,这些陈列品由福建省建设厅留为永久陈列之用。
张天福十分注重宣传推广新茶,每有新茶上市,就会选取两三种为礼茶,分赠省内外各有关机关及茶叶界知名人士品尝推广。1940年的礼茶为小盒奇种仿龙井及小种工夫各一盒合为1份,计馈赠86份;1941年则以罐装奇种仿大红袍1罐及仿龙井1罐、崇安工夫2盒为1份,计馈赠63份。此外,在永安展览会时分装红茶及白毛猴各3000袋,交由建设厅分赠各参观人士。该茶品质优越,获各界好评。
1942年,由于福建示范茶厂各方面基础较好,条件优越,改隶财政部,为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即武夷山茶叶研究所。
从1940年至1942年,张天福在武夷山渡过了一生中一段的难忘岁月。他在这三年里为振兴武夷岩茶,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使武夷茶区逐步改变了战乱时期的品甜、荒芜、萧条的状况。在发掘传统名茶种植、制作、收购、运输管理等方面走上有序,茶业复苏的道路。

 
再上武夷  潜心专业

1942年下半年的一天,省长刘建绪、中央经济部长潘宜之在南平召开工作会议,潘副部长宣布:中央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决定在武夷山设立中央茶叶研究所,地点定在福建示范茶厂,由吴觉农任研究所所长。接着省长也宣传张天福调回省府任茶叶管理局局长。
这个突然的变更,使张天福没有思想准备,但作为政府委派的技术官员,必须接受政府的这个决定,将他三年来付出的心血的福建示范茶厂移交给吴觉农办中央茶叶研究所。
协和大学校长林景润,得知张天福职务变更,请他回协和大学教学,收到林校长的信函,张天福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立即接受聘任。
抗战胜利后,张天福接到农业部部长周贻春的亲笔信,通知张天福,由于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解散,崇安的中国茶叶研究所停办。农业部授他为农业实验所技正,重返崇安,接受中央茶叶研究所,改名为中央茶叶实验场。
1946年春,张天福告别了协和大学,第二次回到崇安,回到茶场时,今非昔比,与数年前创办茶厂的情况大不相同。由于抗战时期经济困难,而且通货膨胀,少量的经费已办不成什么事了,他只能对茶场起个守护的作用,建设发展无从谈起。但作为一个茶人,他仍然可以守高山茶园认真做茶,专心研究武夷岩茶。
1949年5月,张天福正在山里的佛国岩制茶,一天,茶厂的员工上山来向张天福报告,人民解放军进了城,今有一支解放军队伍来了。
崇安解放的消息传来,几天后,崇安县军事委员就派人接管了示范茶场,9月,张天福被任命为场长,归省政府实业厅管辖。
1950年1月福建省实业厅通知张天福去省商业厅报到,厅长胡铁生说:“省委决定成立中国茶叶公司福建分公司,由他任经理,经研究决定调你回福州帮助组建茶叶公司,后来,张天福担任产制科长,重又离开武夷山。
在省茶叶公司工作的三年间,张天福为福建省茶叶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考核挑选推荐技术业务骨干,加强生产第一线工作实力,在他的指导下,组织重建崇安茶厂,成立福安、赛岐、福鼎、建瓯与政和茶厂,兼在茶叶产区成立茶叶采购站,福建茶叶在解放后迎来了茶事春天。
福建茶叶公司成立后,从1950年到1952年,茶叶的生产,制造与贸易一直由茶叶公司负责,农业厅却一直没有插手茶叶工作,农业部门引起不少意见,有大提出茶叶应归茶农业部门管理。
1952年,省委决定农业厅重新接手种植管理工作。于是,抽调茶叶专人员到农业部门工作,张天福调农业厅茶叶改进部任产制科长。1955年,福建省农业厅成立特产处,出任副处长。

 
三上武夷  心系岩茶

就在张天福埋头业务工作的时候,他身处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一次突变,“反右”运动的旋涡,波及了这位茶叶专家。1957年的春天,农业厅人事处一纸通知“右派”张天福去武夷山茶场参加劳动改造。
不久,张天福回到阔别八年的武夷山茶厂。茶厂的干部职工既为这位老厂长与茶叶专家受不公正的批判感到难过,同时,也为他的到来感到了高兴。茶厂职工象对待老同事一样帮他安排住宿,关心他的生活,在生产技术中,有什么问题都不约而同地找到商讨,仿佛张天福不是来这里劳动锻炼的,而是这里的老职工。在这样一种令人宽慰的环境中,张天福似乎也忘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全身心地投入到种茶与制作武夷岩茶研究中去,白天与职工一起劳动,晚上则泡在制茶车间里做茶。茶季过后他着手一些茶叶技术的研究,推广八一个揉茶机,设计制作手持采茶机,虽然试制成小型木制机械,没有得到推广使用,但在这段时间里张天福感到下放参加劳动,其乐融融。
1962年,张天福接到省农业厅通知,让他回到厅里安排工作,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恢复农业生产工作繁重,厅里技术人员不够,茶叶生产一时没有适合人才来抓,将他调回协助工作。
张天福背负“右派”枷锁,行走在广柔的八闽茶区。随后的几年中,深入各种茶区作了大量的指导工作。
从1962年返回农业厅,成为厅里特殊职工,厅里没有他的办公地点,但他除了参加“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这个课题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技术工作,如福建的白茶的调查、龙岩斜背茶的调查。
1964年张天福虽然离开武夷,但念念不忘名丛大红袍的繁殖,向省茶科所违议。于是由培育室科研人员,到武夷大红袍茶地采穗,带回所里扦接培育,终于培育出“九龙袍”名种。
1966年7月中共中央发布“十六条”,一场波及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省农业厅与福建农业学院一批技术干部,被送往闽东的寿宁农村劳动锻炼,张天福二次下放,县政府安排在县茶叶局派往武曲龙虎的茶场。
1980年,张天福终于落实政策回到农业厅,3月1日办理退休手续。当即授聘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顾问。
1990年9月,南平市政府和武夷山市政府在武夷山召开了第一届岩茶节,聘请了张天福为武夷山岩茶节的“茶王赛“主评,评出奇种、肉桂、水仙等茶王,创出岩茶拍卖20克15.68万元天价,极大地提高了武夷岩茶的声誉。
会上,南平市政府、武夷山市政府授予张天福武夷岩茶总顾问的光荣称号。
2007年春,大红袍“停采奉养”后,将最后采摘鲜叶制成标本,郑重地授与一生为武夷岩茶——大红袍,献出毕生精力的百岁茶人张天福以资纪念。

9 7 3 1 2 3 4 8 :


【奇苑茶业公司武夷岩茶商城】
大红袍
名丛系列
肉桂系列
水仙系列
正山小种红茶

公司茶园基地

(点击照片可放大)

九龙窠(一) 九龙窠(二)
北斗峰茶园 天心庙前茶园
天心岩火焰山茶园 天心岩土国在茶园
水帘百年老枞水仙 牛栏坑茶园
慧苑竹窠茶园 悟源涧茶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公司荣誉 | 汇款方式 | 网上预订 | 在线帮助


Copyright © 2003 - 2008 武夷山奇苑茶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咨询电话:0599-5152999

地址: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新村208号
本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登记备案(闽ICP备05000867号
建议使用 IE 5.0 或 NETSCAPE 4.0以上版本进行浏览,最佳显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