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茶史茶俗 >> 正文

 


建窑建盏与宋代武夷茶


发布日期:[09-01-13 ] 收集整理:[武夷山奇苑茶业公司]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而宋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茶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在这个茶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建窑的建盏与建茶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武夷茶文化是我们永远不可忽视的话题。

    建窑建盏 建窑在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历史上属于建州,故名建窑。“建盏”是产于建窑的黑釉瓷器,以碗类占绝大多数,宋代称“瓯”“盏”,统称“建盏”。瓯的本意是碗,盏的本意是比碗小的器皿,或说小碗。建盏造型的共同特征是大口小足,形如漏斗,分为束口碗、敛口碗、撇口碗、敞口碗等。其中束口碗中的A式束口碗最具特色,是建窑首创的上乘造型。其造型特点:口沿仰折,深腹,腹上部陡起,下部转为弧形,向内逐渐收缩成小平底;底足与腹底部交接干净利落,足外墙较竖直,上下宽窄相同,足跟平切或略斜切,一刀到位不留痕迹;足底微挖浅,表面平整。造型古朴、厚重,富有文化内涵。建盏最美妙之处在于它变幻莫测的釉色。建盏釉色多为绀黑色。兔毫釉是指在黑色釉面上呈现出各色流纹,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分为金兔毫、灰兔毫、银兔毫和黄兔毫等。

    宋代饮茶方法丰富多彩,对茶具十分讲究,建盏作为首选茶具深得当时贵族、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并且成为朝廷贡品。宋徽宗《大观茶论》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香色也”,“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宋代祝穆在其《方舆胜览》卷十一中也言:“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然其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又难得之”。可见建窑的兔毫盏在当时是名器,十分难得。可是众所周知,宋代是被公认的中国陶瓷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有“五大名窑”、“六大窑系”、“八大名瓷”的诸多种类,但何以“建盏”这一个品类的“黑瓷”在宋代具有如此的影响力呢?说到这就与武夷茶文化有深厚联系了。

    建窑建盏与武夷茶文化的渊源关系 建窑的建盏在宋代能够成为朝廷贡品,贵族文人和市井百姓的争相趋之之物,主要还是与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分不开的,而宋代茶文化的源头正是武夷茶文化,可以说武夷茶文化对建窑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武夷茶在南朝时就已闻名,唐代不断发展,到宋代已名扬天下成为贡茶。建窑始于晚唐而盛于宋。从时间上可以肯定武夷茶的出现早于建窑。武夷茶与建窑又同属一个地区,武夷茶的品饮方式直接影响到茶具的使用。宋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饮茶方式有很大不同,变唐代的煮茶为点茶,唐代人饮茶是将茶饼碾碎直接入茶釜烹煮,而宋代则要把茶叶碾得更细,如粉如沫,再精制成所谓“龙团凤饼”。饮茶时,不再以釜煮茶,而是把精细的茶末用不老不嫩的开水冲点,用茶筅用力搅拌(古称“击拂”)以使茶与水完全溶为一体,然后乘热饮用,这就是所谓的“点茶”。好的茶汤要有一层极为细小的白色泡沫浮于盏面,称为“乳聚面”;不好的茶汤点过不久,茶就与水分离开来,称为“云脚散”。为了不使云脚散,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最好还能“咬盏”。宋代人评茶以白为上,蔡襄《茶录》的第一句是“茶色贵白”。在这样的饮茶方式下,建窑开始大量生产以适应这种品饮方式的黑釉茶具——“建盏”。

    据文献记载,宋代建窑几乎只生产一个品种的瓷器,即黑釉茶盏(建盏),而且产量很大,这在中国古代瓷窑中可算作是孤例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当时武夷茶文化风靡全国,点茶、斗茶成为一种时尚。而建盏就是当时专门为点茶、斗茶“量身定作”的茶具。建盏的胎体沉厚,且越往下越厚重,重心低,放置稳当,便于点茶时击拂。胎体厚且内含气泡多,预热后不易冷却,利于点茶,点茶后还可以保持茶汤的温度,延缓水痕的出现。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武夷山中华武夷茶博园正式开游
武夷茶史话---巩 志 徐茂兴
武夷山:红茶乌龙由此发端 武夷茶走世界
24家茶企首获武夷茶证明商标使用权
武夷茶的最早传说
英国BBC广播公司电视台在武夷山奇苑公司拍摄武夷茶文化
源远流长武夷茶
武夷茶文化建设应突出以项目为载体
武夷茶馆题壁(十一首)选五
武夷茶市杂咏

奇苑茶业公司淘宝网店二维码

奇苑茶业公司微信号

(奇苑公司微信号及公众微信号)

(登录微信后,请在微信的“发现---扫一扫”)

【更多武夷山茶叶新闻】
更多>>>>

公司茶园基地

(点击照片可放大)

九龙窠(一) 九龙窠(二)
北斗峰茶园 天心庙前茶园
天心岩火焰山茶园 天心岩土国在茶园
水帘百年老枞水仙 牛栏坑茶园
慧苑竹窠茶园 悟源涧茶园